汉语汉字
簪,汉语二级字。读作簪(zān),其本意为簪子。
字源演变
形声。从竹,賛(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古文〕兂𥯓《广韵》侧吟切《集韵》《韵会》缁岑切《正韵》缁深切,𠀤音㻸。首筓也。《释名》簪,兓也,连冠于发也。
又𣏽也,因形名之也。
又《广韵》作含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含切,𠀤音鐕。义同。
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羣朋合聚,而疾来也。
又《前汉·百官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袅。《注》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
又《集韵》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肃读。
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旧读作攒。 《集韵》或作𥸢、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8 10:3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