篌竹( 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是禾本科,刚竹属
乔木状竹类。竿高可达10米,分枝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箨鞘薄革质,箨耳大,新鲜时绿紫色,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舟形,绿紫色。
叶片下倾;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披针形,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鳞片状小形
苞片;佛焰苞在下部者呈卵形,纸质,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外稃草质,内稃短于外稃,柱头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形态特征
篌竹乔木状竹类。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环最初有棕色刺毛。
箨鞘薄革质,背面新鲜时绿色,无斑点,上部有白粉及乳白色纵条纹,中、下部则常为紫色纵条纹,基部密生淡褐色刺毛,愈向上刺毛渐稀疏,边缘具紫红色或淡褐色纤毛;箨耳大,系由箨片下部向两侧扩大而成,三角形或末端延伸成镰形,新鲜时绿紫色,疏生淡紫色繸毛;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边缘密生白色微纤毛;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直立,舟形,绿紫色。
末级小枝仅有1叶,稀可2叶,叶片下倾;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微弱或俱缺;
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2厘米,无毛或在下表面的基部生有柔毛。
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5-2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形苞片;
佛焰苞1-6片,在下部者呈卵形,上部者形较狭,纸质,长约16毫米,边缘生纤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只在两侧及顶部多少有毛,缩小叶有变化,或极小或近于无或呈叶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小穗2-8枚;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大小多变化,甚至有时可无苞片,膜质,5-7脉,具脊,上部及脊上均生有长柔毛;小穗含2-5朵小花,上部1或2朵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略呈棒状,上侧扁平并生有数条长柔毛,顶端斜截平;颖通常1片,有时多至3片,其形状、大小及质地与其下的苞片相似,长可达15毫米;
外稃草质,密被长而开展的细刺毛,先端作芒状渐尖,多脉,第一外稃长10-12毫米,最长可达16毫米;内稃短于外稃,亦被开展的细刺毛,长6-11毫米;花药长4.5-5.5毫米;柱头3有时2或1,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主要变种
实肚竹(变型)(植物分类学报)
竿实心或近于实心。分布于中国广东连山。几生于山脚疏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广东连山。笋供食用;竿宜整材使用。
蝶竹(变型)(植物研究)
箨鞘背部无毛,箨耳大,呈蝶翅状。分布于中国浙江余姚县四明山。模式标本采自四明山。
光箨篌竹(变型)(竹子研究汇刊)
箨鞘无毛,叶鞘脱落性,末级小枝通常具1叶。分布于中国地及用途同原变型。
生长环境
篌竹适生黄壤、红壤、黄棕壤和河流冲积土。篌竹能耐干旱和水湿,因而在土壤瘠薄的山坡地、河溪旁及沙滩地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呈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生长较好。
分布范围
篌竹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000-1300米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浙江天目山可达1200-1500米、西部四川和贵州可达1800米以上,分布区北缘的秦岭、桐柏山和伏牛山仍可达1000米。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四川东部和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
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南、湖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系野生。模式产地在意大利。
繁殖方法
母竹是篌竹人工造林的主要供苗途径。母竹林基地宜就近选址,以在海拔高度低于800米、土层厚度>30厘米、坡度<20°及阳面中下坡位,黄壤、红壤和河流冲积土上生长的篌竹林较理想。适宜的林分结构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基础。篌竹母竹林宜以纯林为主,混交林上层乔木郁闭度<0.3,清理林地杂木和灌草植物,林分保留密度2.0万-5.0万株/公顷、平均胸径1.5-2.5厘米,1年竹:2-3年竹:≥4年竹的株数比例为1:2:1。
母竹年生产量约0.2万-0.4万株/公顷。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措施。全垦、坡地沿等高线带状深翻土壤至20厘米左右,清除土层石块、杂木及老旧鞭根,年度间轮垦。秋→冬季结合松土施有机肥2.0万-3.0万千克/公顷或复合肥600-1500千克/公顷,冬→春季增施氮磷钾速效肥,可促进竹鞭萌芽孕笋。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清林整地。清除预造林地上的杂灌及乔木,适量保留优良的珍贵树种。坡度<15°的立地适宜全面整地。坡度15°-25°的立地适宜沿等高线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2米、带间距2-3米。坡度≥25°的立地适宜穴状整地。整地深度≥30厘米,清除石块、树蔸和杂灌,灌草枝叶及枯落物等蓄留地表。
栽植穴:穴的密度依据造林密度设计。穴规格为60厘米×50厘米×40厘米,表土和底土分置于栽植穴的两侧,便于表土回填。在经营能力许可的预造林地可施入基肥,每穴腐熟有机肥施用量10-15千克、或复合肥0.25-0.5千克,并与回填表土充分混合。
幼林培育:幼林抚育一般需要3-4年,到幼林郁闭为止。新造竹林应有专人管护,对露根、露鞭植株及时培土,防人畜践踏。对于造林当年成活率<85%、第3年发竹率<80%的造林地应及时补植。
留笋养竹:造林后到幼林郁闭前的林分结构管理主要是留笋蓄竹。留大笋,疏除退笋、小笋及病虫笋。及时清除林地非培育目标杂树,以利竹林生长。
间种作物:以耕代抚,在幼林地间种豆类作物及草本中药材植物。间种作物和竹苗间距离小于30厘米,中耕少伤竹鞭和鞭芽,间作植物废弃物蓄留林地,保育土壤。
松土施肥:每年7-8月松土1次,清除杂灌、藤草等,松土深度15-20厘米、壅土扶苗。每年结合松土施肥1次,沿竹苗根盘两侧30厘米处施入,施肥深度20厘米左右,肥量为腐熟厩肥15吨/公顷,或堆肥10吨/公顷,或氮磷钾复合肥0.45吨/公顷。长时间干旱或积水,需及时浇水或排涝。
病虫防治
篌竹病害包括苗期
根腐病、黄化病和叶班病等,叶部付赤团子病和黑痣病等,秆枝部竹秆锈病、丛枝病、枯梢病和煤污病等。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篌竹竹材柔韧、尖削度小,耐腐,细竿可作篱笆、粗竿可劈篾编织成农具。竹材纤维较长、
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竹笋笋味鲜美,鲜食或加工成保鲜笋和干笋制品俱佳。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寄生竹叶的竹黄菌能镇痛消炎、治癌护肝,具有悠久的民间应用历史与现代临床应用潜力。竹林鞭系发育、集结于土壤近表层,是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树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