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汉语二级字,读作笾(biān),指古代祭祀
宴飨礼器的一种。似豆而盘平浅、沿直、矮圈足。笾从豆分化而来,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用于盛果脯之类的食品。竹豆。
古代多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飨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
竹笾就是竹豆。
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广韵》布元切《集韵》《韵会》《正韵》𤰞眠切,𠀤音边。竹豆。《尔雅·释器》竹豆谓之籩。《疏》籩,以竹为之,口有籐缘,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枣、栗、桃、梅、蔆芡、脯脩、膴鲍、糗饵之属,祭祀、燕享所用。《诗·豳风》籩豆有践。《仪礼·士冠礼》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左传·昭六年》季孙宿如晋,晋侯享之,有加籩。《注》籩豆之数多于常礼。
“笾”与“豆”,都是古代筵席间必不可少的餐具。周代官制,天官冢宰下设有笾人,专门负责备办王室日常进餐或祭祀时笾中必须存放的食品;还设有醢人,专门负责豆中必须存放的食品。这表明古代王室每餐必用笾和豆。
所谓“笾”和“豆”,均是一种有高足的食盘。据《
中国古代饮食》记载,笾与豆不同之处,在于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是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
这两种餐具用途各有不同: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
芡、
脯、
脩、
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据《周礼》、《仪礼》等古籍记载,在天子、诸侯的筵席上,当时“豆”中盛放的食品,菹类主要有韭菹、
昌本、葵菹、芹菹、笋笋等;肉酱之类主要有麋(上难下肉)、脾析、蚔醢、豚拍、
鱼醢、酏食、糁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