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指挥学院是培养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指挥人才最高军事学府。学院创建于1977年,前身为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坐落于湖北省
武汉市,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所
正军级指挥院校,是战略导弹部队指挥人才培训中心和军事理论研究中心,担负着为
火箭军培养战役指挥军官、中级指挥军官、军事学博士和
硕士研究生、部分初级指挥军官以及地方高校毕业生等培训任务。建院以来,已为导弹部队培养14000余名各类人才,绝大部分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其中有数百人担任了军、师、旅、团的领导职务。
学校领导
主要专业
历史沿革
学院组建于1977年11月,始名第二炮兵学校;
1979年5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学院;
1986年6月定名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学院于1990年获得军事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为二炮部队培养更多的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中初级指挥人才,从1994年起,学院从地方招收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从1999年起,学院的“通信技术指挥”和,“国防工程建筑技术指挥”专业,招收地方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四年制大学本科。
2013年,学院共开设44个学科专业,其中第二炮兵战役学科为全军重点学科。
2015年12月,正式更名为火箭军指挥学院。
学院设施
学院营区由三个营院(东院、西院、综合训练场)组成。其中,东院为办公和生活区,位于工农兵路46号;西院为教学区,位于二七路180号;综合训练场位于新
江岸杨家岭,三个院相 距约一公里。
学院现有导弹综合操作训练场、田径运动场、器械球类综合训练场、游泳池、轻武器射击训练场、障碍训练场、汽车及工程机械驾驶训练场、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室,
多媒体教室、模拟训练中心等教学设施。其中第二炮兵作战指挥实验室为全军重点实验室。具有设备配套、手段先进的作战训练模拟、导弹测试、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工程机械、通信装备告示教学实验楼7栋;战术、技术、体育、队列、汽车驾驶、机械专业等训练场8个;各类型实验室47个,专业机房21个,专业教室36个;教育技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和模拟训练中心务一个。建筑面积达54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中外书刊41万余册,内设学术报告厅和可容纳800人的阅览室,并配有先进的微机管理系统和电子阅览室。
师资力量
黄先祥教授在大型机械设备的仿真与检测 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91年以来先后有10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及军队的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6年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 贡献 奖并荣立了一等功,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军队和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学院共有教授、副教授180多名。
学院现有教员306个。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71人,
高级工程师4人,
高级实验师1人。
博士后2人,博士5人,硕士71人。教员队伍中具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3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13人、第二炮兵导弹技术专家3人、入选二炮人才库4人、全军优秀教员13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
教学理念
学院确立了“突出具有火箭军部队特色的专业理论教学。突出指挥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改革教学内容,坚持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倡导‘’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 遵循“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军政兼优、献身二炮”的十六字校训,学院成为火箭军培养指挥人才的基地和军事理论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学院学术科研成果丰硕。完成科研项目115项,有56项获得国家、军队、二炮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编教材200多种,主编出版著作47部,翻译出版著作27部;在军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有的被国际学术会议录用。学院主办有《炮军事学术》和《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报》期刊,并与全国和全军90多个学术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的氛围。
教学成就
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学院积极围绕中国军队及火箭军兵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作战运用及模拟训练的对策性研究。如“合成训练模拟系统”、“战术训练模拟系统”、“战役训练模拟系统”等重大科研成果运用于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演习,受到军委的高度评价。
20多年来,学院已培养具有硕士学位和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培训层次的指挥军官12000多名,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毕业学员.带着母校嘱托到部队去建功立业,他们之中已有数百人相继走上了大区、军、师”(旅)团级领导岗位;其中近10名同志成为将军。
火箭军是中国国防实力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未来军事斗争的“战略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