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钟, 叔 之离磬, 女娲 之笙簧。” 郑玄 注:“笙簧,笙中之簧也…… 女娲 作笙簧。”」《佛祖历代通载》卷2:「女娲氏(姓风,伏羲之妹。能变化万物也)造笙簧(长四尺。列管匏中施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竿三十七。簧长四尺二寸。用竹为之。形状参差如鸟羽)
史记补
三皇本记记载:“
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可之,女娲当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此时的笙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诸朝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今云贵边疆的苗、傜民族,仍存用此种笙)。
《
风俗通义》(东汉·
应劭):谨按《世本》:“女娲作簧。”簧,笙中簧也。《诗》云:“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
宋书》(南朝梁·
沈约):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
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它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诗》传云:“吹笙则
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世易之以竹乎。
《
中华古今注》(五代·
马缟)“问女娲笙簧” 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妹,蛇身人首,断
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
隋书》(唐·
魏徵等):匏之属二: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娲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
艺文类聚》(唐·
欧阳询)在“ 帝
女娲氏”中引 《帝王世纪》曰: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为女皇,其末诸侯
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
魏陈王曹植女娲赞曰: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
轩辕纂成,或云
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
通典》(唐·
杜佑)(卷一百四十四 乐四)匏七(笙 竽) 笙,世本云:“随作笙。”未知其何代人也。
礼记曰:“
女娲之笙簧。”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十三簧,象凤之身。”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相似也。“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诗传云“吹笙则
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龡竽笙。”(郑众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教,教视了也。”龡音吹。)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簧者曰和。”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於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以竹耳。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竽,亦笙也。今之
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於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甚劣。)
《
太平御览》(宋·
李昉):《帝系谱》曰:女娲命
娥陵氏制
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乐既成,天下幽微无不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