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江西、上海、江苏、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市)均有发生。寄主有刚竹(P.viridis)、毛竹(P.pubescens)、桂竹(P.bambusoides)、水竹(P.heteroclada)、淡竹(P.glauca)、苦竹(Pleioblastus)、箭竹等。
该病主要危害小枝上。发病初期,感病小枝
叶鞘膨大破裂,产生灰白色米粒状物,肉质,后变为软木质。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至赤灰色。以后,米粒状物继续膨大成球形、长椭圆形、不规则块茎状,粉红色,为
病原菌的子座。小枝受害后,枝叶逐渐枯黄,小枝易折落。
本病由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侵染引起。子座粉红色、软木质、球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块茎状,1~2cm×1.5~4cm。
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的边缘,直径460~60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有柄,为20~25μm×260~320μm。侧丝线形,长于子囊。子囊孢子6个,呈单行排列,梭形,多细胞,砖壁状分隔,初无色,成熟时略呈暗色,为12~16μm×46~60μm。其无性型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径320~360μm。分生孢子生于短柄上,纺锤形,多胞,砖壁状分隔,淡褐色,大小为15~20μm×60~7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