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竹编编织大国,编制地区多集中在中国南方竹木资源丰富的地区,贵州省三穗县,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均为竹编编制产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不少的竹编之乡。
道明竹编是四川
道明镇的特色传统手工艺术珍品。道明镇地处川西平原边缘,素以竹编之乡著称。道明镇入选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
竹编第一镇候选世界纪录,创下新的世界之最。一进入乡境内映入眼帘的是那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树自扶疏的迷人景象。
乡村发展
这里的竹节长,质细柔和,富有弹性,是
竹编瓷胎竹编工艺也是从这里传出发展而成的。99年在成都市
旅游纪念品征集评选活动中又荣获紫砂壶竹编茶具一等奖。前些年镇上派多人次出国传经授艺,也获得了国外友人的好评。
全镇有15个自然村,就有9个村(平坝区)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于竹编副业,不少农民已成为竹编的能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道明镇
竹编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几乎占有了食品包装、竹帽、竹编工艺品及竹编日用品等的省内省外绝大部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全镇农民在农忙种田,农闲搞副业的农副集合的道路上迈向了小康。
由来
成都平原盛产竹子,各种
竹编、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区民间艺人们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的有
崇州道明、邛崃的竹编和
瓷胎竹编,都江堰聚源、郫县的竹雕。
都江堰聚源以高尚远为代表郫县王小秀等以竹为基本材料,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笔筒、鸟笼、烟杆等物件。刀法圆熟,造型生动,观赏价值高,远销港澳地区。都江堰
聚源镇还被
成都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艺术(竹雕)之乡。
崇州、邛崃竹编艺人始创以卤漆案盆为底胎,用竹丝依胎形编织而成的漆胎工艺品,后又发展为锡胎和瓷胎。这种工艺品常被地方政府作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邛崃的瓷胎竹编也是赠送友人的最佳礼品之一,瓷胎竹编清丽素雅,在我国众多的
竹编工艺品中卓然挺立,独具一格。
道明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道明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主体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
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龙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崇州道明竹编分别被
成都市文化局、
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
崇庆的竹编
崇庆竹编制品是当地的传统特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编织历史。崇庆竹编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兜等。另外,还有
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多种。
崇庆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的产品雅致大方。竹编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各种竹编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有的还可以盛上物品放锅里煮。
崇庆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
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
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再后,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竹包装是近年来兴起的代替木材、纸、金属、塑料的
新型材料包装。竹包装绿色环保、经济实用,是现代社会缓解资源紧缺不可替代的包装。
竹包装是利用可再生竹资源经一系列工艺制成,主要有:竹编织包装、
竹板材包装、竹车工包装、串丝包装、原竹包装等系列。众所周知,竹子的成材期只需4-6年,而一棵树的成材至少是20年以上,现在,竹子已成为替代木材的重要资源,而且生产竹包装可充分利用
竹材资源,竹杆可做竹板材、车工包装,竹梢可做竹编织包装、原竹包装。竹包装在生产过程中多属手工工艺,因此,竹包装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绿色环保。
去年10月,崇州市
道明镇竹编正式入选成都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这一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知名度大升。借此契机,道明镇拓宽竹编销售渠道,拉开了竹编产业升级的序幕,日前,该镇一批精美的竹编更是端上了美国人的餐桌,精美雅致的竹编器具受到了美国朋友的欢迎。
崇州市道明镇新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竹编车间时,厂长陈兴达正忙着给工人们交待工作。这一批产品全部是为广州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定做,专门出口美国市场。
据了解,新源家居公司此前已经和广州的这家公司有合作。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公司又在材料、设计工艺方面改进,用食品级塑料绳代替传统的竹篾,织出的水果托盘等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道明竹编
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绞、琐、插、拉、穿、扣等工艺技法,编制出造型悠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篼、篮、盘、瓶、灯、扇、盆、椅、画近15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
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
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
道明竹编制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92年
道明镇被
四川省文化厅竹编艺术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的《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上世纪80年代,道明镇的赵思进等4名竹编技师曾先后走出国门,到
哥伦比亚、
牙买加、
格林纳达等国家,传授竹编技艺,受到所到国及其人民的热烈欢迎。
道明竹编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竹编工艺道明镇,
竹编技艺代代相传已有千年以上。
道明竹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竹编工艺,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
民族文化遗产,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能够从事
道明竹编工艺的艺人必然会远离我们而去,而却没有人任何一个年青人再能从事该项工艺,致使该项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面临濒绝的现实。
不愿变成“活化石” 道明竹编“大换血”
崇州市道明镇日前举办了首届
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邀请40余名竹编高手到白塔湖畔参赛。“下一步,就要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和动员全民参与,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新管理体系。”昨日,
崇州市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虽然入选了成都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但
道明竹编不能成为‘活化石’,应该从工艺、品种等方面借鉴其他竹编的经验。”道明镇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恢复道明竹编的勃勃生机,目前,道明竹编已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为了‘道明竹编’的明天,我们需要对
竹编工艺进行‘大换血’。”
道明镇主要负责人表示,“道明竹编”入选成都市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镇将制定有关产业发展规划,使“道明竹编”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亮点。
“道明竹编”要向“ 徒弟”学习
宫灯道明竹编崇州道明镇在白塔湖畔举办了首届
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40余名竹编高手参赛,几位来自邛崃的观摩学习者看到众多高手竞技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竹编历史、今年66岁的康清明仅用40分钟就编成了一个精美的果盘。12岁的女孩小杨已有4年的竹编历史,一根根的篾条在她手里如丝带般柔顺,上下飞舞,不大工夫,一个精致的竹编花盘便呈现观众眼前。其他参赛选手也纷纷亮出拿手绝技,穿、插、钉、锁、缠、套等技巧一一展示。两个小时里,果盘、灯笼、花瓶等一个个竹编工艺品相继从表演者的手中诞生。
青神的技术是道明传过去的。争取创新出一批有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竹编产品打入市场,重振'
道明竹编 非物质文化应开拓国际市场
部分市民昨日打进热线,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有些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政府重视并对此进行保护,真是一件好事。
王先生说,除了扬琴外,要保留那些街边艺术(如道筒、荷叶等)很难。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专业人员李凤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好好保护。
金先生则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手艺形式内容老化,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还要走精品型发展,甚至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拓广到国外。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出很具体的保护性和引导性的措施。
道明竹编还能“编”多久
前有
福建竹编,后有江安、
青神等
竹编新军--虽然
崇州道明竹编在
川西坝子久负盛名,近来
道明镇竹编协会会长雷文全却有些担忧。
担忧从何来?
道明竹编靠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年产销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有7家,但问题也就恰恰出在协会内部各产销企业身上。道明竹编协会属于松散型的
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企业的产销各自为政,虽然镇上和协会多次努力想把
竹编产销 企业的经济联系搞得更紧密,把生产、销售和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使企业和农户获取最大利益,但每次都毫无结果,甚至想把道明竹编注册商标的努力都因一些企业老板认识不一致而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