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梅松竹”岁寒三友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材的利用有原竹利用和加工利用两类。原竹利用时是把大竹用作建筑材料,运输竹筏,输液管道;中、小竹材制作文具、乐器、农具、
竹编等。加工利用有多种用途,如竹材层压板可制造机械耐磨零件等;竹木复合板曾制成第一架竹材单翼高级教练机;竹材
人造板可作工程材料。此外竹黄还可制成多种工艺美术品。竹材也是造纸、制纤维板和
醋酸纤维、
硝化纤维的重要原料。
竹炭表面硬度高于
木炭,可用于冶炼工业和制取活性炭。
竹秆分节,两节之间为节间(见竹)。节间的秆壁横切面自外向内是:表皮、皮下层、皮层、基本
薄壁组织(其中有维管束)和髓环。节的维管束向外或向内稍现弯曲,也有进入节隔盘曲复出的。节隔的维管束外缘密,中央疏,直径及方向无定;分成许多细枝,迂回交织成网状,是竹液横向流动的主要通道。节隔的基本薄壁组织的细胞加厚变硬。
竹材的密度因竹龄(成熟的密度较大)、部位(梢段或秆壁外缘密度较大)和竹种而异,平均约0.64克/厘米3。竹材的干缩率低于木材,弦向干缩率最大,径向次之,纵向最小;干燥时失水快而不匀,容易径裂;气干竹材吸水性强。顺纹抗拉强度较高,平均约为木材的2倍,单位重量的抗拉强度约为钢材的3~4倍,顺纹抗剪强度低于木材。强度从竹秆基部向上逐渐提高,并因竹种、年龄和立地条件而异。
竹材的化学成分为:纤维素40%~60%,半纤维素14%~25%或更多,木质素16%~34%,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提取物:冷水浸出2.5%~5%,热水浸出5%~12.5%,醇-乙醚浸出3.5%~5.5%,醇-苯浸出2%~9%,1%
氢氧化钠浸出21%~31%。此外还有蛋白1.5%~6%,脂肪胶腊2%~4%,淀粉类2%~6%,还原糖约2%,氮0.21%~0.26%,灰分1%~3.5%。所含磷、钾等的总量逐年减少,而硅则有增加,积聚于硅质细胞,竹青中可达4.35%或更多。
目前,我国竹材产业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增速保持10%以上,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新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开发竹资源的积极性非常高。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全球木材供应逐渐降低,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竹产品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消费品之一。我国竹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技术带领世界,在全球竹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竹业已形成了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再到竹业生态旅游的颇具潜力和活力的新兴产业。
随着中国天然林禁伐和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在部分领域实施“以竹代木”切实可行。天然林禁伐后,中国木材供给量每年大约减少2亿立方米,供需缺口每年约为4.5亿立方米。作为建筑用材,每60根竹子便可代替1立方米木材。
竹地板是中国竹产业的代表产品,质硬
耐磨,纹理细腻,每平方米出厂价150元左右,而原料只需毛竹料4根,成本40元左右。全国丰产竹林(通过一定的种植标准经营管理,使竹林产出达到一定标准的竹林,相对低产竹林而言。)只占竹林总面积的25%左右,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以发展农业,称“农业集约化”。)的竹林面积不大,低产、低质、低效竹林面积仍不少,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和效益的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