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闽南童谣)
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历史渊源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的。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都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
明朝中后期以后,闽南童谣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传播区域扩展到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并在这些区域扎根生芽,与当地文化相互促进而创造出很多新的童谣。
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代现代音乐家周淑安为闽南童谣《唔唔摇》谱写了《安眠歌》,开创了音乐家谱写闽南童谣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杨扬、袁荣昌、吴火荣、杨双智、陈彬等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都先后谱写、创作了不少闽南儿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袁荣昌的《一个人姓傅》《狗蚁(蚂蚁)扛蜈蚣》,陈彬的《红虾红丢丢》《跳火群》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许多音乐家也投入到了闽南儿歌的创作中。林二简上仁等都谱写了许多新的儿歌。
文化特征
基本分类
从内容上,闽南童谣大致可分为时政(如《拍日本》)、育儿(如《摇啊摇》)、游戏(如《拍手歌》)、动物(如《小蜜蜂》)、植物(如《果子歌》)、知识(如《一二三》)、民俗(如《围炉过年》)、趣味(如《阿不倒》)等类。从表演形式上,闽南童谣又可分为念谣(口头朗读或吟诵)、唱谣(将童谣配曲来唱)、戏谣(在做游戏时念童谣)、舞谣(边念童谣边舞蹈)等种类。
体裁种类
闽南童谣的体裁种类包括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谜谣等。
艺术手法
闽南童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并利用各种修辞手段,运用闽南话语音的丰富性和韵部的多样性所造成的音乐美与节奏美来表现事物,提高表现内容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与魅力。如《木虱要嫁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支草一点露》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囝仔尻川三斗火》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收澜歌》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人插花》采取对比的修辞手法;《爱哭神》采取反复的修辞手法等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闽南童谣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与路径,传承和保护创新发展闽南童谣在孩童的基本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传承状况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方言的流失,闽南童谣正渐渐远离少年儿童。
保护措施
2007年开始,厦门市教育局等单位每年联合举办一次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
2009年6月,厦门市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成立。
2015年12月,首个“闽南童谣日”在厦门设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童谣(闽南童谣)项目保护单位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6年,在《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泉州分会场上,歌手沙宝亮与吉克隽逸演唱了融合闽南童谣 《丢丢铜》的歌曲《快乐想念》。
2018年6月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18年“六一”晚会在CCTV1、CCTV14同步播出,漳州市实验小学等单位在该场晚会上表演了闽南童谣《丢丢铜 彩虹桥》。
参考资料
童谣(闽南童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9 13:2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