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竟(拼音:jì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竟的基本义是事物完毕、终止,又由此引申指终于、到底,如毕竟;又指从头至尾、自始至终、全部,如竟日、竟夜;“竟”在古籍中也表示疆界,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境”;再后来“竟”又用来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用作副词,如:竟然。
字源解说
“竟”最早见于甲骨文,构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会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个人站着,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乐器的样子。这两个字形结合在一起,表示演奏乐器结束了,含有“终止”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竟”也是个指事字。
还有一种说法,“竟”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字,下半部分的“儿”字是个“人”字,两形合一,指乐器演奏结束了。在这儿,“音”字表示乐曲,因而从“音”。而乐曲要靠人来演奏,故而又从“人”。
还有一说,“竟”是由“”和“人”构成,“辛”是刑刀的象形,整个字表示用刑刀在奴隶头上刻记号,做完了这件事就叫“竟”。
“竟”小篆的字形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但显得复杂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竟”。
“竟”的基本义指完、尽、终结,如《史记·高祖本纪》:“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债)。”“岁竟”,即年终。此外,“竟”还可以由“终”“尽”的意义出发引申为副词,表示终于、终究、居然等义,如有志者事竟成。竟然之竟,也是这种副词用法。
边界为国境的终了,所以当“境”字未产生以前,“竟”作“境”用,如《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是说:逃走而又不逃出国境,回来而又不讨贼,不是你又是谁呢?这个意义后世均写作“境”。
详细解释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音部】居庆切(jìng)
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
说文解字注
“乐曲尽为竟”注: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俗别制境字。非。
“从音儿”注:此犹章从音十会意。儿在人下,犹十为数终也,故竟不入儿部。居庆切。古音在十部。读如疆。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 竟;部外笔画:6
(jìng)《广韵》《韵会》《正韵》并居庆切,音敬。穷也,终也。《史记·项羽纪》: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高祖纪》:岁竟,两家常折券弃责。《前汉·元帝纪》:竟宁元年。师古注:竟者,终极之言,言永安宁也。《霍光传》:县官重太后,故不竟。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又《说文》:乐曲尽为竟。
又地名。《史记·白起传》:遂东至竟陵。注:在郢州长寿县南百五十里。
又姓。出《何氏姓苑》。
(jǐng)又《集韵》:举影切,音景。与境同,界也。《礼·曲礼》:入竟而问禁。疏:竟,界首也。《左传·庄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汇补》:按竟界之竟,宜从上声。徐师曾礼注:字汇附于去声,非。
又《韵补》叶居亮切。郭璞《不死图赞》:有人爰处,员丘之上。禀此遐龄,悠悠无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上部“立”扁,下部宽大,上下部等宽。❷“立”,“亠”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第三、四笔点和短撇分列竖中线左右,长横在横中线上方。❸“曰”,㇕的横段在横中线,乚沿竖中线下行右弯钩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14:53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