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科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器官移植、肝胆外科学家
窦科峰,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于陕西乾县。器官移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6年2月,窦科峰出生于陕西乾县。
1970年,参军入伍。
1973年,入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重庆)。
1975年,从第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重庆)毕业,后任职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
1977年,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198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并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临床大夫。
1988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
1991年—1992年,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研修深造。
1997年,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针对器官短缺这一世界性难题,窦科峰在移植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国际首创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术,克服了原位辅助性肝移植需切除患者部分病肝,创伤大、移植空间小、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在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基础上,依托脾窝实现“一体两肝”,提高了供—受者的安全性,并实现系列临床应用,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攻克了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肝血管、胆管重建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移植;提出了多器官联合移植“优先、序贯、共存”三原则,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胰肾联合移植;均实现患者长期健康存活。
为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窦科峰围绕肝移植的常见原发病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了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病的细胞分子学新机制,为移植肝保护提供了全新策略。
2024年3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窦科峰院士、肝胆外科陶开山主任带领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异种肝脏移植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一只多基因编辑猪的全肝以辅助的方式移植到一位脑死亡患者体内。术中,移植肝脏恢复血流后即刻分泌胆汁,未见超急性排斥反应,已持续工作超96小时。经科技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属世界首例。
据2022年10月 《临床肝胆病杂志》官网显示,窦科峰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国内论文500余篇,主编专著8部,特邀参编国际专著2部,其主要论著有《异种移植学》《活体器官移植学》等。
据2022年10月《临床肝胆病杂志》官网显示,窦科峰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等奖项。
人才培养
窦科峰寄语家乡的年轻人:“要想躺平舒服,就不要羡慕和嫉妒别人世界的精彩;要想精彩夺目,就要经受难以想象的艰难考验和打磨。不经风雨难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
窦科峰编著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科学》。
截至2022年5月,窦科峰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87人、硕士研究生112人,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其中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长江学者”、“优秀博士”、“优秀硕士”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窦科峰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用严谨的态度推动肝移植领域的发展,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是肝移植领域的权威。”(新华网评)
“窦科峰有着忠诚为誓、大爱名医的赤子情怀和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新浪网评)
“窦科峰为中国普通外科特别是器官移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12:3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