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州,古地名,位于现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唐朝建置,据说,川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曰罗窦洞,《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广东五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辖地包括广东信宜全市,广东
高州市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广东罗定市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广西的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扶新镇一带。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废窦州改称信宜县。该地名存在时间从公元634到1071年,历时437年。
窦州沿革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信宜地属扬州南裔。
周灵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
熊商打败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为百粤(越),信宜地属百粤。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设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
任嚣和赵佗奉命平定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
陆贾封
赵佗为南越王。信宜地属南越。汉
元鼎六年(前111年),
汉武帝派伏波将军
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开始设置端溪县(辖今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5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隶属交州刺史部苍梧郡。信宜是端溪县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县是信宜县前身,县治在今池洞镇太安围底街,辖地包括今的信宜全市,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
隋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县名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县辖地不变。
唐
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镇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与招义山的义字,成信义县名,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信义(信宜)置县始此;
潭峨县(以潭峨江得名,县址在旧县村)。同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3县(即辖原梁德县地),州治迁到信义县治。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
怀德县地置
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
扶莱县(今广东省信宜市西南部,广西北流市大伦镇、
白马镇、扶新镇一带),隶属
南扶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扶莱5县。(《
旧唐书》 地理四 .岭南道.窦州记载:乾元元年,复为窦州。旧领县五,户三千五百五十。天宝领县四,户一千一十九)。
唐
乾封二年(公元667),本属窦州的扶莱县划归了东峨州,总章二年(公元669),改属禺州。(《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之扶莱废县)
宋
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3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属窦州,宋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
宋太宗赵光义讳,
信义县改名信宜县。宋
熙宁四年(公元1071)废窦州,始后称信宜县,信宜县名一千多年至2020年未变过。而信宜古城在民间一直被称作窦州城,直到当前依然运用。
窦州记要
《
旧唐书》 地理四 .岭南道.窦州记载:窦州下 隋永熙郡怀德县。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五年复废,县隶泷州。六年复置,以故县来属。其年,改南扶为窦州。天宝元年,改为怀德郡。乾元元年,复为窦州。旧领县五,户三千五百五十。天宝领县四,户一千一十九。至京师水陆六千一百二里,至东都水陆五千四百里。西至容州二百里,东至泷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潘州一百五十里,东南至高州九十二里,北至义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里。信义 汉端溪县地,属苍梧。隋为怀德县。武德四年,析怀德县置信义县,仍置南扶州。贞观中,改为窦州,取州界有罗窦洞为名也。
《
旧唐书》:
贞观二年,遣使内附。。。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
《
广东通志初稿》卷十三 :陈佛智。。。子龙树仕唐历泷、南扶、建、万、 普、南、施六州刺史。
《
新唐书》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武德四年析置正义县,并领怀德县。后省正义,以怀德隶窦州
《
资治通鉴》记载:唐武德七年六月,泷州、扶州獠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平之。
《资治通鉴》: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身自入朝;未几,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讨平罗窦诸洞僚。
《旧唐书》冯盎传: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
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云: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南扶州改称窦州。
《 新唐书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窦州怀德郡,下。本南扶州,武德四年以永熙郡之怀德置。以獠叛,侨治泷州,后徙治信义。贞观元年州废,以县隶泷州。二年复置,五年又废,以县隶泷州。六年复置,八年更名。土贡:银。户千一十九,口七千三百三十九。县四:信义,(中下。武德四年置,并析置潭峨县,五年又析置特亮县。)怀德,(中下。)潭峨,(下。)特亮。(下。)
禺州温水郡,下。本东峨州,乾封三年,将军王杲奏析白、辩、窦、容四州置,总章二年更名。土贡:银。户三千一百八十。县四:峨石,(下。总章二年析白州之温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罗辩,(下。本陆川,隶辩州,后更名。本罗辩洞地。)扶莱,(下。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隶窦州,以扶莱水名之。贞观中省,后复置。)宕昌。(下。本隶容州。)
《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 :扶莱废县,在县南百里。唐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扶莱县,属窦州,以扶莱水为名。贞观中省。乾封中,复置,属禺州。南汉因之。宋初,与州俱废。
《
资治通鉴》: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乃贬彦范泷州司马,敬晖崖州司马,袁恕己窦州司马。
《
新唐书》高宗传:永徽二年十一月,窦州、义州蛮寇边,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
《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四《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显庆三年,播罗哀獠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獠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
《
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
曾文辿、
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
吴越备史》卷二■〈王瞿〉,王第八子也。母济南郡夫人童氏。■〈王瞿〉性仁厚,明敏好学,治郡自得政体,累授镇东军亲巡都指挥土客诸军安抚使、光禄大夫、窦州刺史,奏授金吾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司空,改明州刺史。年三十,惜哉!
《
宋史》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高州,下,高凉郡,军事。开宝五年,废良德县。景德元年,并入窦州,移治茂名。三年,复置,以二县还隶。
《宋史》志第四十三 地理六 :信宜。中下。唐信仪县。
太平兴国初改信宜。熙宁四年废窦州,以信宜县来隶。有银场。
《
宋朝事实》:藤州,熙宁四年,废南仪州入焉—宝三年,复仪州曰南义州。五年,废入窦州。六年复置。
《
梧州府志-卷之一》 舆地志一 星野 沿革:分宁邕容等州为三路,白、高、窦、雷、化、郁、仪、藤、梧、龚、琼隶容州。
《
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 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窦州 《十道志》曰:窦州,怀德郡。《禹贡》扬州之分,古越地。汉苍梧郡之端溪县,先管罗窦洞,因为名。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贞观八年,改为窦州。《郡国志》曰:窦州悉以高栏为居,号曰干栏。三日一市。又曰:特亮县,在河洞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影照村,村人见牛光,号为特亮也。
《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四:乙亥,以马军副都指挥使、昭信留后张茂实为宁远节度使、知潞州。茂实之母微,既生茂实,入宫乳悼献太子。茂实方襁褓,真宗以付内侍张景宗曰:“此儿貌厚,汝养视之。”景宗遂以为子。于是开封民繁用扣茂实马首,言茂实乃真宗子,茂实执以闻。事下开封府。用盖病狂易。事既明,言者以嫌请罢茂实兵柄。帝察其无它故,擢节度使出守。用坐配窦州牢城。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丁巳,赐故镇东军节度推官毛洵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洵,吉州人,进士及第,又中书判拔萃科。其父国子博士应铨,与其母卒於窦州,洵徒跣护丧,归葬里中,负土成坟,毁瘠而卒,特□之。
《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甲午,广南东、西路并言妖獠寇边,高、窦、雷、化等州巡检许政死之。遣左侍禁桑怿会广、桂二州都监讨捕。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庚戌,诏知广州兼广东路钤辖,知桂州兼广西路钤辖,及权增置东路驻泊都监一员,西路钤辖一员。时高、窦、雷、化四州蛮獠寇边,去朝廷远,事不可申覆,故令广、桂知州兼钤辖,以便宜从事也。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丁巳,广西提刑司又言,高、窦妖獠陈友明等寇海上,遣左侍禁閤门祗候侍其洙、右侍禁朱光濬讨捕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六: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船居皆不免,至是,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又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
《
北宋皇陵》:宋宗室故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右骁卫大将军使持节 窦州诸军事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 二千户食实封贰佰户赠随州观察使汉东侯墓志铭并序 (赵世谟)
《
图经》云:五岭之南号为瘴乡,高窦雷化,俗有 五岭之南号为瘴乡,高窦雷化,俗有 ‘‘说着也怕 说着也怕’’之谚。郡据群山之中,去海百里,四时之候 之谚。 .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郎简,字叔廉,杭州临安人,宋朝大臣。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县有石塘陂,岁久湮塞,募民浚筑,溉废田百余顷,邑人为立生祠。调随州推官。及引对,真宗曰:“简历官无过,而无一人荐,是必恬于进者。”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分(信)宜县,徙知窦州。县吏死,子幼,赘婿伪为券冒有其赀。及子长,屡诉不得直,乃讼于朝。下简劾治,简示以旧牍曰:“此尔翁书耶?”曰:“然。”又取伪券示之,弗类也,始伏罪。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以放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 尝知泾阳县,里胥王知谦以奸利事败,法当徙,遁去。比郊赦辄出,世衡曰“送府则会赦”,杖其脊而请罪于府,知府李谘奏释之。后通判凤州。州将王蒙正,章献后姻家也,所为不法。尝干世衡以私,不听,蒙正怒,乃诱知谦讼冤而阴助之,世衡坐流窦州,徙汝州。弟世材上一官以赎,为孟州司马。久之,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为辨其诬,宋绶、狄棐继言之,除卫尉寺丞,历监随州酒,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冬十月庚子,阅诸军、班、直将校武艺,擢授有差。上谕天武右第三军都指挥使、窦州刺史王秀曰:「尔艺虽不中格而尝有战功,故以尔为正刺史。」又谕散直都虞候胡从曰:「尔艺虽不中格而治兵齐肃,故以尔为内园使。」命殿前副都指挥使郝质戒诸军勤习武艺,特支诸军、班钱。
《
北户录》卷二:窦州出梨。梨大如拳,有类浙东成家梨。可蒸而食,乃皮厚肉硬。又,非哀家梨也(缙云成家出此梨,因以为名)。
《
世说》云:桓南郡玄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不食(旧语秣陵有哀仲梨,甚大如升,入口便消,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而蒸食也)。
《钦定
四库全书》香乘卷一:沉香,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
本草衍义》
窦州古迹
古迹简述
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这座古城建于公元621年,从那时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县城的所在地,在唐贞观到宋熙宁的430多年中,它还作过窦州州府。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古镇,镇隆留下了国内十分罕见的13所书院组成的古书院群和7个公祠等一批古建筑。
古城沿革
窦州宋元时,城墙是用土夯筑的,周围185步。
明
正统五年(440年)始筑砖城,周围255丈(当时度计,下同)。高1丈8尺,凿濠池,周围414丈6尺(今城东、西、南三面俱环窦江,无濠堑)天顺三年(1459年)创串楼548个。
正德五年(1510年)筑子城。嘉靖十三年(1534年)设敌楼13所,四十五年增窝铺、包腮墙。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城垣被毁。
清
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复,砌以砖石,周围525丈,高2丈6尺。厚2丈3尺;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上建四角楼;又建窝铺43间,雉堞526个,城的规模定型下来。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移建南门于学官前正南位,改称文明门,同时将旧南门封闭。
民国时期改建文明门,仿宫殿楼台式,两层,底层为瓮城;中开拱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建筑体宽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装修式样属“庶殿顶”的楼台结构;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屋檐下有莲花托拱头,衬以红墙绿瓦,群众称为“红楼”,为茂名市重点保护文物。
古城景点
文明门楼
学宫
由文明门直上100米的学宫(也称孔庙或圣殿),彼此一线儿正对,前后呼应,于布局得体中蕴含着一点历史
起凤书院
在古城内文明横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裴正时创建,以对岸有凤凰山,取“腾蛟起凤”之意而命名。初建时为三座两廊,坐北向南。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罗嘉会重建,添设廊庑号舍,兼为试院,又称“考棚”。光绪五年(879年)于书院正座建楼,因唐太宗开文学馆,给所选十八学士绘像题名,时人仰慕称为“登瀛洲”,而取名“登瀛楼”,增设厅堂6间,房子12间,为生童肄业之所。现登瀛楼较为完整,土木结构,砌砖墙,面宽25米,进深15米,抬梁式屋架,鼓蹬式大柱,斗拱雕刻龙头,喷水柱托住梁架。楼上正厅上镶一块万字曲屏风,线条精细,古朴大方。书院前座,民国中期改建为西式洋楼,是中国国民党信宜县党部所在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
黎照书院
位于古城北街口,即刘家祠。书院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格局,前座为平房、门口、天井,一厅二廊二室;后座两层,造型古朴大方。“黎照”一名取此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深夜读书,油尽灯枯之际,有老者点燃黎木拐杖照明这段故事。命名“黎照书院”,用意深远,激励后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广东西江南路行署曾设在此。
李廷枢公祠
为纪念清朝知县李建枢清康严明、大治信宜而建。李廷枢祖籍江苏无锡,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月,李廷枢任信宜知县,同年十月初七病逝,死时,李知县身上仅有几块洋元,当地百姓自发筹资将李廷枢尸体运回江苏无锡老家。次年,老百姓又捐资修建李廷枢公祠,占地400多平方,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当时的知县雷澍春拨款重修李廷枢公祠,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长张虞绍再修时写下对联:路不拾于遗,樵夫往迹三升米;爱能延乎世,棠舍余思一瓣香,挂于殿前。可见一任清官,虽来去匆匆,却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当前旧址尚存,但已破落不堪。
茂园蔡公祠
在镇隆古街一临水处,当前保存较为完整,此公祠建于晚清时,檐边的系列壁画,技艺高超,神采依然,颇为罕见。
简斋书院
建于民国初期,便留下当时广东省主席
胡汉民的墨迹,胡以楷体题写的“简斋书院”,刚劲潇洒,清晰可见。
古城有十三所古书院、七间公祠,两家公馆,以及冼太庙(大洪国招贤馆)、中山公园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