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河乡(已撤销),隶属四川省
达州市万源市,地处万源市西南部,东邻河口镇,西邻
巴中市平昌县镇龙,南靠
庙垭乡,北连
石窝乡,行政区域面积48.57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1952年7月,庙垭乡的5、6村,河口的7村和石窝的9村合并成立秦河乡,同时建乡公所。
1958年9月,改为秦河公社。
1968年11月,更名红伟公社。
1973年5月,复名秦河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2020年6月,撤销秦河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河口镇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下辖半边街、金刚坝、老鹰寨、向岗岭、三官场5个行政村;下设3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秦河乡下辖5个行政村:半边街村、金钢坝村、老鹰寨村、向岗岭村、三官场村,人民政府驻半边街村倒香坟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秦河乡地处
万源市西南部,东邻河口镇,西邻
巴中市平昌县镇龙,南靠
庙垭乡,北连
石窝乡,行政区域面积48.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秦河乡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势北西高、东南低;地形主要为低山地;境内最高点毛顶寨山位于向岗岭村,海拔1208米;最低点哀家坝位于老鹰寨村,海拔335米。
气候
秦河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春季风多,风大,夏季气候温和、降雨集中、阳光充足、多伏旱,秋季温暖,冬季冷、多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4.3℃,无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
水文
秦河乡境内河道属渠江流域,主要河流为二级河澌滩河,从东至西流贯穿全境,长12千米。
自然灾害
秦河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滑坡、低温、霜冻、冰雹等。
自然资源
2011年,秦河乡有耕地面积6251亩,林地面积4万亩,林木覆盖率56%。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辖区总人口794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8人,城镇化率1.4%,另有流动人口2845人。总人口中,男性4686人,占59%;女性3257人,占41%。
截至2017年末,秦河乡常住人口为5993人。
截至2018年末,秦河乡户籍人口为739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秦河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
截至2017年末,秦河乡有工业企业1个。
农业
2011年,秦河乡农业总产值1437万元,比上年增长7.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秦河乡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4361吨,其中水稻1865吨,小麦20吨,玉米641吨。秦河乡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菜、花生、蔬菜等,2011年,烟叶种植面积650亩;油菜种植面积3065亩,产量472吨;花生种植面积162亩,产量32吨;蔬菜种植面积1345亩,产量1979吨。
秦河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肉牛、黑鸡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4万头,年末存栏1万头;羊饲养量1700只,年末存栏1600只;牛饲养量4500头,年末存栏3200头;家禽饲养量12万羽,上市家禽6万羽。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累计造林2600亩,其中防护林2100亩,经济林500亩。
财政
2011年,秦河乡财政总收入2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有小学3所,在校生560人,专任教师2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241.3万元,比上年增长28.1%。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个;有农家书屋5个,藏书1万余册。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病床12张,固定资产总值712万元;有专业卫生人员5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注册护士1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秦河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户,人数13人,支出2.3万元,比上年增长3.2%,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4.1%;秦河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22户,人数452人,支出32.5万元,比上年增长9.7%,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4人,支出10.1万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医疗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65人次,共支出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临时救济400人次,支出8万元,比上年增长2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500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秦河乡邮政代办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千米,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500份、期刊800册;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38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1%;移动电话用户17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6%;宽带接入用户30户。
交通运输
秦河乡已形成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1.5万人次,货运总量3.6万吨;有乡级道路长12千米;有村级道路5条,总长50千米。
历史文化
秦河乡因境内澌滩河两岸,秦姓人家较多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