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园艺作物。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亦指狭义的农业,亦称农作物栽培业。通常指栽培农作物以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在中国,种植业同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合在一起,为广义的农业。在国外,种植业一般同畜牧业合在一起,统称为农业。
特点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
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的生物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和农产品。
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中国种植业历史悠久,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正确确定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分布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有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田为主。
根据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商品化程度,以及发展种植业生产的方向、措施,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并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中国农作物种植业区域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其中一级区分别为: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西北绿州麦、棉、甜菜、葡萄区;青藏高原青稞、小麦、甜菜区。
发展
种植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在长达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技术,于是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不断地进步。这主要表现于农作物种类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播种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产品品质改善等等方面。
地位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因为只有绿色植物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使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畜禽则主要以植物性产品为食料,将植物能转化为动物能,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所以,除依靠天然牧草放牧外,畜牧业均以种植业为基础。另外,人们要生存,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自从人类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过渡到农业以后,这些营养物质无论来自植物性食品,还是来自动物性食品,其最初的来源都是种植业。种植业一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
种植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在长达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技术,于是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不断地进步。这主要表现于农作物种类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播种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产品品质改善等等方面。
发展前景分析
种植业发展现状及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70-90 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
2)2000 年以来,单产增速有所下降,播种面积快速增加,总产量提高的驱动因素中,播种面积占据主要位置。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推算,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利用在玉米增产总额中发挥40%的作用。在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增速将总体趋缓的背景下,玉米产量持续增长将主要依赖于良种开发带来的单产提高。
2003-2013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
粮食种业
粮食种业行业数据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5年3月中国大米产量为10,135,797.76吨,同比下降0.4%。2015年1-3月止累计中国大米产量27,947,396.01吨,同比增长1.61%。2015年3月全国大米数据表如下表所示
2015年1-3月全国大米产量分省市统计表
农业种植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失衡
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的同时,人们对产品的消费出现了结构上的变化,人们日趋向小康型的农业产品结构调整自己的消费方向。人们对农业产品已经不单纯满足于类别与质量,这就导致一些层次较低、水准较低的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
2、农业种植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化
受传统的农村自给自足经营理念的影响,农业经营的机械化程度一直未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加之,所经营的土地比较分散,规模又极其有限,农业生产经营中技术创新受到严重的阻碍。最近十数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进行务工,经营农业种植业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致使劳动力的素质日益低下。与种植业有关的机构发展迟缓,并没有为农民增收起到任何促进作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农业种植业获得了较以往更高速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其中的差距依然很大。不仅缺乏应有的核心技术,而且对于主要技术与设备还只能依靠进口。
3、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最近一些年以来,农作物在培育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富含有害化学成分的农药,致使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在对农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过程,经常出现因添加剂、重金属等方面的污染,尤其是这些药物经食物链进行传递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在广大民众保健与养生意识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对种植业实施结构调整,不能不关注其食品安全问题。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不够科学
农业生产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种植业的灌溉技术也难以支撑生产需要。农业生产最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农作物对恶劣的天气抵抗能力低下。此外,我们对种植业的调整并不科学,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加工等环节都处于一种面向市场自主运营的状态。由于当前的市场机制在很多方面并不健全,这就导致批发市场少,信息沟通差,调控作用弱。
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1、促进思想认识与农业种植业调整相适应
进行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撒种、如何经营都是农民自我决定。农民对于种植业的经营往往会考虑许多因素,比方自身的实际需求、经济的现实状况、地理环境与天气条件等。
2、促进区域项目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是具体的经营过程往往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假使不能使经营方案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或者农民之间欠缺经营上的配合就会使农业经营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必须首先确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制定出切实的经营策略。作为大农业国,农业之于我国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3、增加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力
执行力要求相关预算单位根据预算编制,制定采购相关计划,如果没有一定的预算编制和计划,政府不能进行采购,杜绝以往的无预算情况下还要强行执行采购,相关的预算单位会根据政府采购的一些定期预算,再向财务部门儿递交采购执行计划,这样财务部门可以及时的把控预算单位采购的执行和未来发展状况,可以有效地监督预算部门做好采购相关的申报工作,采购计划当中会明确采购的数量规格以及资金如何使用,可以完整的体现出政府采购对资金节省或者是采购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节能的相关政策倾向。
4、政府采购预算当中采取绩效管理
对于政府采购预算整个过程当中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必须有绩效评价作为其基础的结果论证,这个绩效评价是以提高预算收支效益为最终目标。
国家政策
2021年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0:06
目录
概述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