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山庄,秋水之山庄。沈秋水,原名沈双清,原为清末民初时上海滩的一名艺妓。有说法是,她成年后被一位皇室贝勒重金赎走,带到京城。几年后,
贝勒爷病故,于是她席卷了一些财物重回上海滩。据说当她到上海后,直至一故友家中,故友见之喜出望外,立即拉她外出就餐,将她的财物交给当时在座的朋友代为看管。等他们
兴尽而归时已是深夜,那朋友还守着财物,独坐以待。因此,秋水认识了那个朋友――史量才,也开始了她后半生的爱恨情仇。
沈秋水擅长鼓琴度曲,与史量才高山流水,视为知音。史量才给她改名为秋水,秋水以身相许后,成了史量才的二太太,并将所带财物也全部给了他,由此史量才购进《申报》《新闻报》,一跃成了上海报业的泰斗。可是沈秋水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史量才有了外室,也是个能帮助他事业的才女,并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史量才的正室,也是位才女,帮他创办了上海女子蚕桑学校,开始了他的事业,还给他生了儿子。其二是
沈秋水,其三就后来的外室。三人中只有沈秋水无儿无女,将自己的所有都托付给了史量才,当她知道了史量才有外室后,心里的孤独愁苦难以言表。史量才觉得自己的所作于沈秋水不公,就在杭州
西湖边
葛岭山下建了别墅送她,并亲手写了“秋水山庄”的匾额。
1934年,史量才在与沈秋水由杭州回上海的途中,被特务暗杀,秋水亲眼见到爱人死在身旁。在史量才的
灵堂上,沈秋水白衣素服,形容憔悴,抱着史量才最喜爱的
七弦琴,弹了一曲《
广陵散》。乐曲将终时,琴声突然激昂,“蹦”的一声琴弦断了,秋水抱起琴走到
火钵,将琴投进了火中。《广陵散》绝,知音不再。
后来,沈秋水离开了秋水山庄,也离开了史家,独自一人,焚香诵经,了此余生。而秋水山庄也成了妇孺医院,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了
新新饭店的分部。
史量才(1878-1934),字家修,江苏江宁人,报业资本家。清末曾任上海《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素以“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
国格”为
立身之本。他立主抗日,反对内战;倾向民主,力求进步。努力将上海滩这份最老的报纸办成民主的阵地。因而深遭国民党忌恨。
1934年11月13日午夜,史量才一家从秋水山庄返沪,至
海宁遭特务枪杀。1936年,安葬西湖天马山麓。学界泰斗
章太炎为其哀撰《史君墓志铭》,极尽褒扬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