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高士图》是元代画家盛懋所创作的一幅绢本浅设色画。
画作内容
这幅画上,以淡设色画秋林从苇,上方白云缭绕,一位身穿红衣的高十,昂首坐于秋林坡地上,作侧身远眺之状,寄啸畅怀:这种诗意的布置,使人顿牛江湖之恩,莫如归隐之心。此画的构图采用三段式,分远、中、近三景.近景画杂树从牛。有的树十挺拔直上,有的盘根虬曲,树根露裸小土,树十长有疤节,其中有几株较高大的树木,高低参差,疏密有致,运笔极为老到;树木下面从小着参差不齐的芦苇,丛茂纷披,布局、运笔富于变化:在河塘间,摇曳的姿态分明得自巨然,芦苇旁为岩石横卧,崎岖不平。树下的高十在画面显得十分细小,从而反衬青山从林的高峻。高十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悠闲自在。勾画简练闲放,颇具逸致;;溪边产苇从牛,布局错落有致,运笔富于变化。中景为一片秋林,有的树木茂密,有的树木枝疏叶落,已知是深秋时节树木。树木不作勾勒,均以浓淡墨积点为之,树梢浓淡相间,隐现于层云薄雾之中,虽笔墨不多,但却笔简意足。远景为崇山峻岭,群峰矗立,似有穿破青天之感。两座主峰,采用披麻皴间以乱柴皴-在上峰的转折处,川浓墨打苔点树,显得雄峻逸秀,气格高爽,呈现一派秋天的景色:从此画巾可看作者有着深厚的功底,笔笔合度,汁无懈怠与疏漏。自题识“武塘盛懋”,钤朱义印一方。
艺术鉴赏
这幅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画面的下方,一位身着红衣的高士正闲坐在秋林中的坡地上,向远处的山峰凝神眺望。他是画中的主角,但在整个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却很小,简直到了不能再小的程度。正,是因为如此,才衬托出树木的挺拔与山岭的巍峨壮观。人物造型准确,虽然只是聊聊数笔,却把人物散淡安详的神态刻画得自然生动,仿佛呼之欲出。
画面上,几株杂树参差错落,形态各异,用笔干净利落,沉着老练。丛丛苇荻生长在水溪岸边,或聚或散,摇曳多姿,观赏者似乎可以听到从中传来的飒飒风声。
画面的中间部分没有线条的勾勒,完全是用浓淡相间的墨点,通过深浅层次的不断变化晕染完成的。这种以虚当实、以虚映实的创作手段使画面上充满了空灵之气和悠远深邃的艺术效果,大有云山无尽之感。几片树叶点缀云间,忽隐忽现,与云雾巧妙地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对比,可见作者独具的匠心。
画中最上段的远景部分,沉沉雾霭当中重峦叠嶂,主峰以披麻皴结合乱柴皴画出山峰主体,转折交接之处用浓墨点虱,厚重沉稳。最远处若有若无的几笔远山虽然只是画面中的配角,却使整件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韵味也更加醇厚。
在这幅以秋天为题材的作品中,作者通过淡雅的色彩、精练的笔墨、严谨的构图,为我们制造出一派宁静清澈、秋高气爽的气氛。面对此画,不觉心旷神怡,盼望能够走入画中,在这明丽的山水之间做一次潇洒的漫游。
构图略似三段式,但布置邃密,林木丰茂,显然不同于?瓒的简略,仍是北宋全景山水格局。图绘河的两岸,前岸是碎石堆叠的坡岸,杂树丛生,或枝叶茂密,或残枝枯槎。林中一高士莲冠绯衣,侧坐于坡石之上,一杖置于旁。高士抬头仰望,凝神静思。人在整个画面中居于一隅,十分谦逊,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河面不宽,岸边苇草随风低拂,一派平和宁静的情景。后岸是一片坡地,向上则白茫茫云雾蒸腾,中间有树丛隐现,两座山峰自云雾中脱颖而出,巍峨雄伟,直指苍穹。山石及坡岸多矾头状,以湿笔披麻皴绘就,笔致稍紧,且时相绞合,变为解索皴。墨色依结构由淡而深,反复加染,使石体质感硬朗。树叶多以点叶法,变化多端,但墨色则稍嫌板滞,有点程式化。而蒸腾的云雾,却是此图的特色。元四家的作品中,很少刻意勾染云雾,仿佛总是晴空万里,一览无遗。而在盛懋此图中,这云雾却极具意义:构图上可以分清前后层次,而且能将无须表达之物藏匿其中,使主题更突出。
盛懋的画,洋溢着大自然的绚美,也就无怪那么受众人的追捧。但其刻意求工,与元四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文人画形成鲜明对照,士人贬之为“画工画”。然而,千万不要轻视“画工画”,不能漠视其作品对绘画基本要素的重视。一部中华绘画史,几乎就是在“写实”还是“写意”的争执中发展。兼容并蓄,扬长补短,这是历史的选择。
作者简介
盛懋(生卒年不详),字子昭,嘉兴(今属浙江)武塘人,与吴镇同时代,且为乡邻,“比门而居”,主要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其父盛洪,是民间画工。盛懋承家学,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工,尤善山水。其山水画多作丛山密林,表现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结构严整,笔墨清润。早年得到陈琳(赵孟頫的学生)的指点,画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笔法工整,设色明丽。所以他早期的画“精致有余”,而意趣不足,被时人称作“画工”之作。但他后来逐渐接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吸收文人画的意趣,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匠气”,故其作品越来越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元至正年间享有盛名。盛懋的画当时也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他的传世作品较多,如《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坐看云起图》《秋溪放艇图》《山居纳凉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