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景图》为明代画家
董其昌创作的纸本设色画,共八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内容
总体
《秋兴八景图》画册共8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画册由清宋荦、罗廷琛、张岳松、郑孝胥等题外签。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项圣谟补图。全册均有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未钤印,对幅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画后有清谢希曾等人题跋。此图册自注“仿文敏笔”。
第一开:
画面为峰峦巍峨、长松矗立,间以白云、红枫。
题款:余家所藏赵文敏画有鹊华秋色卷、水村图卷、洞庭两山二轴、万壑响松风、百滩渡秋水巨轴及设色高山流水图,今皆为友人易去,仅存巨轴学巨然九夏松风者,今日仿文敏笔并记。
第二开:
画面为近水坡石上一丛青松揖立,与隔水山峦遥相呼应。
题款:秋光老尽芙蓉院,堂上霜花匀似剪。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夕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第三开:
画面为近处青林红枫,映衬远处高山白云。
题款其一: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
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
题款其二:
溪云过雨添山翠,花片粘沙作水香。
有客停桡钓春渚,满船清露湿衣裳。
第四开:
画面为近水滩蓼映衬一带疏林远山,秋意阑珊,颇有萧瑟寒凉之感。
题款:黄芦岸白萍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颇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我是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五开:
画面是秋林远山,画家将视距进一步拉开,使树木山石缩小,更衬出远处的空寂城池与苍茫云烟。
题款: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山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第六开:
画面为流水空山之间,青林长松之下,一蓬堂舍,空寂无人。
题款: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第七开:
画面山形雄健、云气横生,山头一抹赭红。画家将视点调高,乃从高处俯瞰,青林屋舍幽静如初。
题款:吴门友人以米海岳楚山清晓图见视,因临此幅。
第八开:
画面远景为远山,近景为江边楼阁。
题款: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创作背景
《秋兴八景图》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该图册作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秋天,此时的作者不仅处于其创作的鼎盛期,也正值其人生“多事之秋”。政治上的大起大落,这些都反映在《秋兴八景图》中。
艺术鉴赏
构图
该图构图简率大气。《秋兴八景图册》具有“秀峰如簇,川原苍莽”的江南景象。在简率大气的构图中,缀以秀逸典雅的诗文书法题跋。落笔簇簇如行蚕,使画面平添虚实互补、图文并茂的美感与古朴的诗情,丰富了山水的拟人比德表现力,使诗书画的文人逸致更为浓郁。
技法
该图设色的清新、爽利、纯洁、干净。如八开之四,远山之蓝与近树之红,体现了天高气爽的洁秋、红叶掩映的金秋,凸显了主题的意境。
该图是以色阶的不同变化来加强山体结构的丰富层次、立体效果。如八开之三、之五等。用赭石、草绿、花青、石青、胭脂等不同深浅冷暖的颜色来染山峦、崖岭、丘壑、平冈、矾头、碎石、坡岸、远山、近堤、疏林、乔木等。董其昌在用笔勾勒山水轮廓时,讲求整体墨色线迹的淡逸,使得全图呈现虚和萧散的气象,在主基调的基础上,又以复笔、浓墨、重色作起伏式的点醒,增厚画面的层次,加强浓淡疏密的变化韵律。此外,随意用赭石、草绿等辅以淡墨作树叶、杂草的描写,使全图倍增秀润清新的雅趣。作者用笔融以书法的流畅与多变,笔锋随性、轻松,流畅无拘,柔中孕刚,体现了作画时的愉悦与恬静、优雅与舒适、从容与自得。
质感
该图强调烟云流布的质感。所画之云,既有冉冉上升的飘逸之势,又有摇摇欲坠的下沉之感。
研究价值
此册为董其昌至精之作,对于研究他的绘画风格、笔墨技巧、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历史传承
根据题跋、印记和著录看来,此册原为董其昌次子祖源所有,有“男祖源珍藏”朱文印,先后经收藏家宋荦、谢希曾、潘正炜、孔广陶之手,而归庞元济。潘正炜为董画加了八开吴荣光对题,庞元济将一幅由曾鲸所作、项圣谟补景的董其昌像附入册内,谢希曾和孔广陶各有两跋。建国后,此册为刘靖基收藏,于1981年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作者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
闵行区马桥)人,曾居松江,明代
书画家。董其昌以山水画见长,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他的画风清秀恬静,用墨明洁隽朗。他以
佛家禅宗喻画,提倡“南北宗”论,是“华亭画派”的代表性人物,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存世画作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
昼锦堂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