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堂图》是明代画家
董其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
吉林省博物馆。
画作内容
画面表现夏秋之交,一片茂林峦岫,远近相连,意境平远开阔的景致,左半部下方写一片平静的水面,波光粼粼,漫漫雾霭飘袅于画面上。画中水面为大片空白,远处与天际连成一片,它的后面一带为起伏不平的青山坡石逶迤,烟岫隐现,青山静静地绵亘在不远处,山岭左半部较平缓,右半部山势渐渐上升,其间一道溪流从高峰的石缝中涌流而下,树木错落其间,或疏或密地点缀在山坡、山谷和岸边。左右山峰下各有一丛茂林,其中左侧树荫掩映着数间茅屋,这是画中所说的昼锦堂,即当是韩琦的居读处昼锦堂。景色宜人,确实是带有南方风味典型的山间幽居。
此图上董其昌自题:“宋人有温国公独乐园图,实父有摹本,盖画院中界画楼台,小有恕先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界锦堂,欲以真率,当彼钜丽耳。”
画上留有乾隆、嘉庆和宣统的鉴藏印十方。
创作背景
《昼锦堂图》为绢本设色手卷。“昼锦”一词指衣锦还乡之意这里指宋仁宗时宰相韩琦回故里,建筑名为“昼锦堂”的别墅。欧阳修曾为之作《昼锦堂记》。董其昌即按文而绘制。《昼锦堂图》无作者年款,从其气息看来,应为董其昌中晚年的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总体来说,该图画面构图巧妙,意境平远开阔,远近层次分明,远岫层峦叠峰,近处坡石亘连,杂树错落其间。
技法
全卷画面内容洗练,全幅不用墨线,采用了青绿没骨的表现技法。全画无墨立骨,纯以颜色写出,山石画法用披麻皴,先以重色勾皴,再敷赭石、石青、石绿等色,或晕染、或接染,显得浑朴醇厚。点苔多用花青,聚散有致,浓淡得宜。树木造型简朴,布置严明。树叶用笔丰富而有变化,有的一抹而就,有的大点横贯,有的勾以夹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少数地方用墨色,并且皆是作为必不可少的色块而存在的,使整幅的色彩更加浓重艳丽,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效果。由于此画用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兼施赭石和淡墨,色彩明净沉着,浓淡得宜。尤其作者善于将用淡墨皴染,与没骨法用色结合,使整幅画面浑然一体,完好地表现出青绿山水的秀丽风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山石画法取自董源、黄公望,多平坡、矶头,用色笔作简单的披麻皴,使每块石头整体感很强,但又有凹有凸。唯矶头过多且圆,缺少变化,略显平淡。
名家点评
烟台大学建筑系教授李鸣:《昼锦堂图》卷的画面效果,视野开阔深远,感觉润泽清新,情趣娴雅脱俗,充满了文人画的气韵。
历史传承
此卷成后不久即进入清内府,历经乾隆、嘉庆、宣统鉴藏,《石渠宝笈初编》三十六卷曾予著录。后被溥仪带出故宫变卖,日本投降后,作品流散到民间。1963年,由吉林省博物院从一市民手里收购。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作者简介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崇祯九年(1636年)卒。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于一炉,自成风格。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