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由纺织实业家、教育家、近代色织工业先驱者
诸文绮于1936年建立,学制三年。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校舍被占,学校未能招生开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复校,招收第一届新生,共招生4届,培养毕业生80余人。1950年,文绮染织专科学校与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是为
东华大学(原
华东纺织工学院)前身学校之一。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是由我国近代著名的纺织实业家、教育家诸文绮先生一手创办,历经初建和复建,并于复建后正式招生。自 1946 年至 1950 年,建校四年间,共培养了两届近百余名学生,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1950 年该校并入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后归入
华东纺织工学院。
实业家
诸文绮于民国25年(1936年)集资在闵行镇东,置地30余亩,筹建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营建校舍,其中有染织实习工场、图书馆等。迨至第一期校舍工程方竣,不意抗日战争爆发,沪闵沦陷,校舍被敌军侵占,学校未能招生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诸文绮复集中财力,进行学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并于民国35年秋落成开学。该校为三年制专科,每期招收50人,毕业两届学生,共100余人。教师30余人,其中部分由其他高校教师、工厂工程师、专家兼任。
1937 年学校初建,正式组建了校董会,第一次校董会上为该校正式定名为“上海县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校长诸文绮在报告中提出“鉴于教育之必须实业化,及实业之必须科学化,本校拟将教育与实业打成一片,染织业与学术熔冶于一炉,设置三年制专科”的建校方针。
诸文绮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纤维工业的衰败,根源在于纺织染技术的落后,不能同英、日等国的精良技术相媲美,因此只有先从理论入手,对技术人员进行训练,才能将高深的学问运用到工作中,从而扶助我国纤维工业,使之发达,能够自给,即教育与实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校董会章程上明确规定该会宗旨为“维持并促进上海县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在将各项章程及校舍等都建立完善后,于民国二十六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对该校第一次的建立以致命的一击,八年来校舍被摧毁殆尽,无以为继。第一次建校虽然没有成功的招生和开课,但为抗战后的复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诸校长于 1946 年开始积极筹备复校,并正式招生、开课。因学校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与实业的相辅相成,因此该校主要有两大特点:教学偏重于博,更加注重实习。
该校专科不分科系,学生对纺、织、染三科须全面了解,作为业内的老前辈,诸校长认为“学校应造就多方面人才,使得学生出路广。学校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如
诸楚卿、
蒋乃镛、
杜燕孙、陈英康等。实习方面,第一年安排了纺和织的实习,第二年主要是织机实习,使学生对机械构造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染的实习共安排三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毕业。学校自身设有实习工场,假期介绍同学到纺织和印染等工厂实习,毕业前专门安排毕业实习。正是在这样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实习安排下,该校先后培养出两届近百余名毕业生,离校后大多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骨干。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建立时间虽短,但其留给后人很多宝贵的财富。虽然初创时遭到了战争的摧毁,但却不能磨灭一颗报恩的赤诚之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强大的实力,诸文绮先生在抗战胜利后顺利复校,正是基于诸校长“教育与实业打成一片”明确的建校方针才能对纺织教育特点有准确的把握,并为课程与实习做出合理安排,配以完善的制度及各方的积极支持,保证了该校的成功创办,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纺织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