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疍民渔歌是一种福建省福州市的传统民歌。在福州古代也被贬称为“曲蹄曲”,是福州
疍民传统的民歌形式,使用
闽东语福州话吟唱,主要分为“
盘诗”和“唱贺年歌”两种形式,流传于
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其历史可能已经超过一千年。频临失传的危险,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
疍民渔歌来源于福州疍民的水上生活。福州
疍民可能源自于福州古代原住的闽越人,传统上他们世代居住在
闽江或沿海的连家船上,受到陆地上汉人的严重歧视和迫害,被当作贱民,不得上岸定居。被称为连家船民,或贬称为曲蹄、曲蹄囝(
福州话平话字:Kuóh-dà 、Kuóh-dà-giāng),有时汉字也写作科题,女性则被称为江妹仔、曲蹄婆(福州话平话字:G?ng-muói-giāng、Kuóh-dà-bò),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
游艇子、白水郎、蜒等古代时绝大部分福州
疍民都是文盲,但长期的水上生活让他们创造出了疍民渔歌这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其历史可能已逾一千年,其曲调既有自编的传统疍民曲调,也有采纳闽剧的曲调,在明清时期疍民接受汉语后,就用
闽东语的福州话进行吟唱。
福州
疍民渔歌主要分为“
盘诗”的男女对唱形式和春节期间“唱贺年歌”向陆地汉人贺年讨粿的这两种形式。
“
盘诗”是节日时连家船聚集在水面,比如
闽江沿江一带,所进行的男女一唱一和的渔歌对唱。其曲调多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
疍民自编的曲调,但是唱词是在问答过程中的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的唱词。歌词内容包括了男女求爱、互相嘲谑、互祝平安等等。开场的引歌一般为“一条竹仔软丝丝,撩你对面来
盘诗,跟你上段盘下段,莫盘坏诗盘好诗”,接着就开始正式的对唱,对唱形式是一问一答。
“唱贺年歌”则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时福州
疍民向
岸上的福州人讨粿时所唱的吉利的歌曲,用来换取米粿。其曲调既有传统的
疍民调,也有取自闽剧清唱小调,其中如《十二月果》、《十把白扇》这些曲子长度达到十句或十二句。在演唱时往往右跨竹编小鼓篮,左跨一尺多长、内装半筒水的小竹筒来敲打伴奏。在元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时也有唱此类歌谣的习惯。
福州
疍民渔歌歌词非常丰富,内容与疍民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例如“
盘诗”的歌词有:侬是水上讨
渔婆,母女二人下江河,天晴是侬好日子,拍风逖雨没奈何。侬今使力来拔篷,一篷能转八面风,篷转风顺船驶进,看着前面好地方。妹你驶船莫大意,好好送客回家乡。江上渔歌唱不尽,鱼香米响水也香。
“贺年歌”歌词包括:一官大娘高厅坐,二子携孙来拜年,三女有婿人品好,四盏红灯挂营前。五色龙凤双飞舞,六张靠椅摆两边,七世同堂好名声,八仙
月桌圆又圆。九落大厝好像样,十全如意福连连。新春贺年歌来唱,送侬米齐迎新年。
福州疍民渔歌虽起源于福州疍民,但很可能对
福州族群的民歌民谣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盘歌”由疍民社会传到闽江沿岸,并进一步传播到了整个福州,像“一枝花”、“撑船歌”、“月光光”、“卖洋桃”、“一粒橄榄”等福州民间歌谣都带有疍民渔歌的印记。
由于1950年代以后福州疍民大规模上岸定居,如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水上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像福州疍民渔歌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衰落和频临灭绝。如今只有极少数福州疍民还会唱渔歌,福州市政府部门正在对福州疍民渔歌进行搜集、整理和保护。在1980年代末,福州市台江区组织编写了《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其中收录了许多福州疍民渔歌。2009年1月,它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又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