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县,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
河东道晋州浮山县为神山县。五代仍称神山县。
北宋,神山县属
平阳府。金
大定七年(1167年),神山县改为
浮山县。元属
晋宁路,
明、
清属
平阳府。今
浮山县隶属
山西省临汾市。
唐代
封演撰《
封氏闻见记》记载:高祖
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吾语唐 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 其地,遂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拜善行为朝散大夫。高宗乾封元年,还自贷岳。过 真源,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亲注老子《道德经》。 令学者习之。二十九年,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京师号玄元宫,诸州号紫 极宫。寻改西京玄元宫为太清宫,东京玄元宫。
北宋
王钦若著《
册府元龟》记载: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十二月,
亳州太清宫道士奏圣祖玄元皇帝殿前枯桧再生枝画图以进宣示百官,其表云:按《濑乡记》,此树枯来莫知年代,自高祖神尧皇帝武德二年,太上老君见于晋州羊角山,语樵人吉善行云:“为报唐天子,吾是尔远祖,
亳州曲仁里是吾降生之地,有枯桧重荣,唐祚永兴。”高祖遂于羊角山置兴唐观,其地改为神山县,封羊角山为龙角。既至亳州,果有枯桧树复生,枝蓊郁。后因安禄山僭号之时萎悴,及禄山殄灭,玄宗翠华归奏,枝叶复荣。
神山县。西七十八里,旧十三乡,今三乡。本汉襄陵县也。高齐省襄陵县入擒昌。隋复置襄陵县。唐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以东之地置浮山县,以山名县,隶晋州;至三年,以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四年改为神山县。黑山,在县东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乌岭山,黑水出焉,亦名涝水,发源西流,入临汾县界。羊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见神于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至开元十四年于旧庙置庆唐观。县城,故郭城也。《魏书》“擒昌县有郭城” 卽此。其城东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绝崖,险固,周回五里。鸣山,在县南十五里,每天欲雨,此土飒然有声,草木不动,俗传为鸣山。虏投交水,在县南二十里,出龙角山西、巢山东,北流入县。《水经注》云:“潏水出巢山东谷,北经浮山,西入襄陵县界入汾。”虏投交水,卽潏水也。
浮山县:在府东南八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泽州府沁水县界七十五里西至临汾县界二十五里南至翼城县界四十里北至岳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泽州府阳城县界二百里西南至太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岳阳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洪洞县界八十里汉襄陵县地魏晋间隶平阳郡后魏及齐为禽昌县地周于郭城县北置郭城县唐武徳二年置浮山县界晋州三年改曰神山五代因之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中后曰浮山兴定四年史名忠孝元后曰浮山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 本朝因之 按旧志浮山县魏晋及北魏齐周沿革不详而表内载北魏置葛城县考魏书地形志禽昌县有郭城初无置葛城县之文盖葛郭音近而讹县境在北魏时当为禽昌县郭城地非于此别置县也因补此注之阙井于表内改正而附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