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甚至
关键货币,往往伴随着该国成为
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过程。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贸易活动和金融实践中,一国
经济活动与能源贸易的结合度是决定该国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向世界范围的能源出口或者控制全球范围内最重要能源
供给的能力,以及该国是否拥有该能源的
国际定价权等。由此,能源绑定往往成为国家崛起和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助推剂。
演变历史
英国在成长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历史时期,就一直是煤炭出口国。美国成长为霸权国家的历史时期,正是世界能源图景中的“墨西哥湾时代”。尽管美国今天早已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但美国保持了对世界油源的强力控制。
第一、1970年代与沙特达成的“不可动摇协议”,将美元确立为石油唯一
计价货币。美元约等于石油成为世界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欧佩克(OPEC)一篮子平均价所监督七种原油就以美元作为交易
计价货币,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现货交易市场。
第二、世界前两大石油期货市场的
纽约商品交易所、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和
结算货币单位。从而保证了美国对石油
大宗商品的
国际定价权。尽管美元不断下跌,伊朗改用欧元计价,俄罗斯成立
卢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但在全球石油贸易中可谓微乎其微。正是借助二战时期对盟国石油输出崛起乃至延续至今对中东油源的强力控制,以及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
定价权,美元得以持续垄断大宗石油贸易
交易媒介地位,并以此巩固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格局的
美元本位制。
崛起
“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了一条简单而明晰的
关键货币地位演化之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甚至
关键货币,往往从计价和
结算货币开始。循此规律,不难发现,在
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目标模式的未来,新的能源崛起将超越以往的单一能源主导的旧模式,而代之以一系列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协同崛起。新的能源贸易——碳
信用交易,正是连结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核心。不妨作出大胆设想,在未来货币格局演变中,与
碳交易标的的捆绑程度,将成为国别货币或者
区域货币脱颖而出成为国别货币甚至
关键货币的重要条件,而捆绑的起点仍是标价权,姑且将之称作“碳交易标的-关键货币”霸权。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
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据碳点公司预测,2008年全年的二氧化碳交易量将达到42亿吨,比2007年增长56%。以
碳交易价15欧元/吨计算的话,交易额相当于630亿欧元。
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已渐趋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碳交易市场依然保持强劲增势。2008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2008-2012年)的开启年,附件1国家开始履行减排承诺,欧盟排放计划第二阶段也与此重合,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
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
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可观。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2012年后的国际
碳交易体系也值得期待。2007年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巴厘岛峰会上,所有UNFCCC成员国包括美国都同意开启后京都协议谈判,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签署协议,尽管最终能否达成一致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潜在的积极因素已经极大激发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可能。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时,
碳信用额度内涵价值日益凸显,
碳交易成为世界最
大宗商品势不可挡,而碳交易标的的
标价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
货币职能将对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
如果说WTO制定了世界有形商品的贸易体系的话,那么京都议定书则制定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碳信用为标的的无形产品贸易体系。作为一种基于国际规则而具有
内涵价值的无形商品,碳信用交易计价
结算货币的选择同样适用于
有形商品贸易计价
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理论和一般规律。
碳交易市场供给方比较多元,包括
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像石油供给高度依赖欧佩克,很难形成唯一
计价货币的约定,客观上存在碳交易计价货币多元化的可能。
结算货币,而由于一直以来英国都是碳减排最坚定的执行国,尽管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 ETS)已并入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但伦敦作为全球
碳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英镑作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能够继续保持。日本碳交易所将采用日元计价。由于日元本身已经在世界通货中占据一定地位,伴随
碳交易体系的开展,加上日本绝对领先的碳减排
技术出口空间,日元将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尽管澳大利亚尚未加入京都协定,但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却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体系之一。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将于2010年正式实施,以澳元计价。作为GGAS的延续,澳元仍将在全球
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占一定比例。
此外,全球还有一些新兴的环境交易所。2006年7月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成立。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CER交易。香港交易所考虑在2009年年中推出CER期货交易。中国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三家环境交易所,分别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北京环境交易所和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三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段距离。韩国、阿联酋等也有此动议。此外还有属于拍卖性质的巴西商品
期货交易所(BM&F)新加坡亚洲碳交易所(ACX)。以上新兴市场的碳交易所都将采用
本币标价,竞争可谓非常激烈。
碳交易的兴起和与之相关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场前景将成为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在
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已经领先,美元稍显逊色。根据我们的计算,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支,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95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增至67支,资金规模达94亿欧元(138亿美元)。2007年58支碳基金的货币组成中,来自
政府投资者(包括政府机构、发展银行、私有部门)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包括世界银行、其他发展银行、私有部门、政府机构)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包括私有部门、发展银行、公共/私人合伙)的资金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
瑞士法郎和英镑。可见,国际
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近年不断提高,日元将伴随其国内交易体系的展开而逐渐发力。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
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
本币在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如不奋起追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因为标价权的丧失而错过这一历史机遇。
管清友、王颖:“碳
货币体系势不可挡” ,《环球财经》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