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腕腔”。其源于关中
民间说唱艺术,具体形成年代无考,其班社和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清乾隆初年。嘉庆年间(1796--1820)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朝邑的碗腕腔发展较快,成为正宗。清末民初,碗腕腔发展到盛期。仅华县就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艺人不下百名。中华民国时期,东府艺人流入西安城市演出,1937年,上海胜利公司还为其剧灌了五张唱片。它的舞台演出形式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后,陕西省戏曲剧院眉碗团排演了《江姐》、《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等现代戏。著名演员有李瑞芳、段林菊、杨荣荣等。
长期以来,碗腕腔积累了丰富的剧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今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挖掘抄录传统剧目剧本九百零九个。其中东府四百六十一个,西府二百一十四个,陕南二百一十七个,陕北十七个,其内容多系爱情戏和社会风情戏,次为忠奸斗争戏,再是英雄豪杰与神魔鬼怪戏。大都富有情节错综复杂、故事离奇、曲折、词句通俗流畅的特点。
该剧种具有清丽典雅、委婉细腻的风格。行腔运调时,小生、小里、青衣真假嗓结合,即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俗称“二音子”;老生、老旦、须生、丑角多用真声;花脸用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