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批小麦而言,按我国的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硬麦的
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硬质小麦蛋白质含量较高、容量较大、出粉率较高,面粉面筋含量较多,延伸性和弹性较好,适于做馒头、面包等发酵食品。
对一批
小麦而言,按我国的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硬麦的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
硬质小麦与软质小麦的籽粒
淀粉大小不一,硬质小麦籽粒中淀粉粒普遍比软质小麦的淀粉粒要小。
硬质小麦
胚乳易与麸皮分离,磨粉时出粉率高,麸星少,
色泽好,
灰分少。而且由于胚乳中淀粉粒与
基质蛋白质密结,磨粉时耗能较多,且破碎淀粉粒较多,破碎时大多沿着胚乳细胞壁的方向,形成颗粒较大,形状较整齐的粗粉,流动性好,便于筛理。而软质小麦的
表皮细胞与内层胚乳细胞结合较紧,磨粉时麸星较多,总出粉率低,粉路容易堵塞,其淀粉粒与基质
蛋白质易于分离,破碎淀粉粒较少。硬麦的吸水率一般高于软麦就是由于硬麦的破碎淀粉粒较多,另一原因是硬麦的蛋白质含量一般高于软麦。
在小麦加工过程中,心磨用到的
破碎最多,关键是让胚乳多破碎,皮层少破碎,麸星尽可能地少,使物料有选择性地破碎。破碎不难,有选择性破碎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有利于物料分级和清粉就更理想了。破碎时应能做到:面粉粒度可控、同时利于节能。强磨强撞是“节能高效制粉技术”的关键;轻磨轻撞是“冷加工制粉技术”的核心。大粒胚乳研磨成中粒胚乳,中粒胚乳研磨成小颗粒面粉,可有效减少面粉中细小颗粒的比例,提高面粉的颗粒度,在配合使用强化分级和清粉技术时,将不会明显提高面粉的灰分。
皮磨物料的分离要求:在保证皮层完整的情况下,皮层、胚乳、麦胚
分离程度更彻底,即剥刮质量(粗筛筛上物灰分与筛下物灰分的比值)高;同时做到分层剥刮,梯度分离。实践证明,磨辊低流量、辊间低压力的冷加工技术对提高剥刮质量很有利。传统制粉理论,用剥刮率和出粉率衡量剥刮的状况,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如生产标准粉时,磨齿采用大斜度、小齿角、锋对锋排列,可以获得很高的剥刮率,但剥刮质量很低,生产高质量面粉时,效果很差;另外,做不到分层剥刮,在制品的特性不突出,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专用粉。因此创新了“分层剥刮、梯度分离技术”,既“预磨技术”,解决了多年以来麦沟内杂质无法去除的问题,也有效解决了皮粗粉质量差的问题。保证麸片最大化,实现了功能组分的梯度分离,比较适合加工高硬麦,特别对提高面粉白度有利。
纯化的实质是将物料按质量进行分级,是分级的一种特殊形式。分级是粮食加工技术中的核心,是工艺中最复杂、最难的部分。分离是粮食加工的主要目标,分级是粮食加工的主要手段。纯化好的前提是分级必须好,分级的好坏几乎与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如原料特性(包括调质)、每道工序的组合、每个技术参数的制定、研磨操作指标控制、筛理面积配备、筛孔大小配置等都对最终的分级效果有直接影响。分级精细、合理是取得良好制粉效果的前提。提高纯化的措施是“扩大清粉范围、缩小清粉粒差、垂直清粉、重复清粉等”:将纯度高的物料,减慢后推步伐,以便多出优质粉,将纯度低的物料,加快后推步伐,减少“恶性循环”,避免影响面粉质量。创新了“粒度可控粉碎技术”,采用重磨重撞、重磨轻撞、轻磨重撞和轻磨轻撞方式,实现了面粉粒度的平均直径与损伤淀粉含量的有效控制。实践证明,轻研细分是提高分级效果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渣磨、尾磨与心磨系统。松操作、冷加工不仅减少了麸星的产生,而且大大提高了分级与纯化的效果。
小麦
加工中的分是为了提高制粉效果,组分重组的原则是“同质合并”,是为了简化工艺、提高制粉效率。重组的前提必须是分的好(分的清),只有做到按照内在质量或功能组分的梯度分离,组分重组才有依据和意义。组分重组必须从在制品开始,贯穿整个制粉过程,才能生产出高出率、高品质的专用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