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海明(1597-1666),明末四川高僧。破山明禅师推动了禅宗
临济宗在四川的发展,其晚年住持的
双桂堂有“西南禅宗祖庭”之誉。
人物介绍
破山海明,俗姓蹇,名栋宇。1597年生,原籍
大竹县双拱桥,晚年流寓梁山,梁山
双桂堂禅院创始人。卒于1666年,终年69岁。
家世渊源
破山,俗姓蹇,四川大竹人,父名弘,母名徐氏。
丈雪醉《破山年谱》与莲月正《破山行状》记载海明的出生地有“蜀北果州之大竹”与“四川顺庆府大竹县”的差异,其实这两种称谓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果州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因四川南充西北的果山而得名。几经兴替,南宋宝庆三年(1227)升为顺庆府。唐代的果州与南宋的顺庆府辖地建制虽然不同,但顺庆府的大竹与果州的大竹却没有区别。蹇义原名蹇瑢,授中书舍人,负责缮写文告、命令等事务,深得朱元璋的赏识。以蹇瑢不肯冒认战国名士蹇叔为宗祖的诚实表现,赐名蹇义,特受近臣,备加宠幸。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升蹇义为吏部右侍郎,即吏部副长官,属正二品官员,参与全国官吏的任免等重要职务。
永乐元年(1403),燕王朱棣取代明惠帝称王,蹇义在数月间由右侍郎升为左侍郎,再委以六部尚书的重任。蹇义一生除永乐二十年(1422)因“太子曲宥吕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罪义不匡正”而下狱外,几乎都受到朝廷的重用。如明仁宗朱高炽封蹇义为少保,赐冠服、象笏、玉带,兼食二禄。后来又进为少师,赐银章一枚,并以印文“绳愆纠缪”四字相赐;明宣宗朱瞻基也赐蹇义银章一枚,并在文明门内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府第,以示表彰;明英宗时,蹇义因病卧床不起,明英宗马上派遣太医到府上为他治病,并请他留下遗言。蹇义死时七十三岁,明英宗赠太师封号,谥忠定公。据《明史·艺文二》载,蹇义曾修撰《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
蹇义之子蹇英,“有诗名,以廕为尚宝司丞,历官太常少卿”。(《蹇义传》,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其孙蹇霆为“成化乙未进士,由侍御出为宪佥”。这时的蹇家已是名门望族,在重庆有“蹇半城”之称。据《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市中区天官街、蹇家桥、蹇家巷都以蹇义的官名或姓氏命名的”。
破山的父亲蹇宏(弘)为蹇霆之子,至于家道因何中落?何时由重庆城迁徙大竹?均因史料不足而难以考证。
证道历程
幼具慧根
《破山年谱》说破山四岁时“形貌端正,七处平满,只是终日不语”,从双桂堂保存的破山画像观察,这个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据说他七岁还不能讲话,显然天性奇异而晚熟,嘉兴藏本《破山和尚塔铭》中,巴县刘道开也说他“生含异质,幼挺奇标”,丈雪醉所撰的《破山行状》也说他“舒毫挺秀,天资过人”,显然破山秉赋异常,为大家所公认。有一天,他听到隔壁的佛教居士在家里诵《金刚经》,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时,竟开口跟随念诵起来。本来以为是哑巴的孩子,倒是听到《金刚经》而开口说话,是有点不可思议了。后来传说他是昭觉圆悟克勤禅师的转世,当然有可能是弟子们为了表达对禅师的思念之情,及永恒怀念这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领袖所作的溢美之词。
破山八岁时,象其他少年子弟一样,被送入乡校接受传统蒙学教育。在学校里,这位资质愚钝而秉性异常的孩子,令父母操尽了心,老师教他临摹书法(即描红),他却交出一篇写满“上”字的作业,令先生大为光火。虽严加训导,破山却是屡教不改。
破山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佛教,是在十岁的时候。一次,破山看到一个举止安详而仪态端庄的僧人,只见这位仪表非凡的法师徐步而行,袈裟飞扬,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而崇高的印象。他虽然不懂得深奥的佛理,但眼前的境象让他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的
佛教文化。至此,他便留心佛教文化,生起了以出家人为处世典范的信心。
当时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童婚陋习,年仅十三岁的破山也不例外,在父母的操办下,依当地的风俗习惯举行了成婚礼。巴县刘道开在《破山和尚塔铭》中说:“(师)生含明睿,质挺奇标,亦聚妻而生子,同耶输与罗睺。”蹇宏期待儿子早日成家立业,继承这万年不熄的烟火,破山却“人情世事,略不经心”,令父母深感不安。就在他婚后的第二年,父母竟在无情的饥荒岁月里相继去逝,这对年轻的蹇栋宇来说,打击是非常严重的。生活的艰辛及丧亲的阵痛,令他倍感人生的无常与凄苦,才满十八岁的破山,即“时常婴病,自觉世间俱属无常幻境”。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他远涉名山大川,作逍遥游。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见到寺宇巍峨,梵刹庄严,使他想起了幼年所遇到的僧人形象,历历在目,出尘之念油然而生。
出家姜家庵
十九岁的破山出家于大竹县姜家庵,礼大持律师为师。大持律师以年事已高而难以承担教化重任为由,让他跟随容光法师学习。在短短几个月后,大持长老竟然圆寂。因容光法师的见地及佛学修养均难以令破山满意,他只有离开出家的姜家庵,另觅师承。虽然在姜家庵只有短短几个月的出家经历,但破山对它久难忘怀,在他弘法利生阶段,曾经回到家乡大竹县,把姜家庵修葺一新,更名为佛恩寺,以报效大持律师的剃度恩情。为了纪念这位引导他走上修学佛法道路的大德,破山为大持多次扫墓。
容光法师虽然还俗,但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剃度恩师。胡居士也不忘旧缘,力劝破山重兴姜家庵,可见他虽入尘缘,却常怀出世之心。破山在信中问他是愿意继续出家为我的师长抑或在家作我的护法呢?可见出家于在家各有其责,出家众重在弘法,在家众重在护法。
七日克期取证
破山离开故乡热土,一路风餐露宿,开始了行脚的云水生涯。途经荆南,抵达蕲水吴王庙时,因水土不服及伤风感冒,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孤身在外的破山无依无靠,眼看即将抛尸荒野。自从在邻水县慧然法师处听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破山“终日闷闷,疑著此事”。他在游方的过程中,翻阅“古人公案语录,一发如银山铁壁一般”,难以契机。古人疑情大发而住山修行的事例,令他神往不已。年仅二十三岁的破山也想效法前辈先贤,“誓愿住山”。于是破山来到位于湖北
黄梅县西北的破头山(又称破额山),但见双峰叠翠,泉石幽深,为潜修之佳境。唐武德七年(624),禅宗四祖
道信在此薰修,信众日增,渐成丛林滥觞,遂改名双峰山,并就地构筑庵室,称为
正觉寺,又称四祖寺。道信也曾住锡此山三十年,致力于宏扬宗风,开禅宗丛林之滥觞。
于七日中克期取证的修行方法,又称“
打七”,即修行者希望在七天的时间取得最佳修行效果。打七一般为大众薰修,并有专人的指导,但也可以根据相关文献介绍或指导,凭藉个人的意志潜修。
破山还是沙弥身分,出家仅仅六年,在破头山上依高峰原妙禅师克期取证的方式苦修了七天七夜,终于开悟。
云游修行
破山开悟后,在破头山养伤百日,便下山开始了云游四方、行脚求学的生涯。《释氏要览》卷下称:“游行人间,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释氏要览》引《毗奈耶律》所说的“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即受戒后,依止师父学习戒律五年后,能持诵戒条,精通律仪的开遮持犯等,才能行脚参访。而破山虽然出家六年,尚未受具足戒,按律仪规定,还没有资格游方参学。然而
《祖庭事苑》卷八却说:“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这里所说的行脚,即放下一切缚累,效法五十三参的
善财童子,云游四方,寻师访友,以期望得到最终的证悟,是禅宗提倡访师问道的重要做法。而破山已然证悟,看来他参学四方,目的是向善知识印证自己内证的禅悦境界。
(1)、憨山德清谈妙明真心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以憨山为号,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他从栖霞山法会受禅法,历住山东青州
海印寺、韶关曹溪宝林寺等,倡导禅净双修法门。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观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自述年谱》二卷,及其弟子编著的《
憨山老人梦游集》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等著作行世。刚刚走下破头山的破山,意气风发,如初生牛犊,径直来参声名著世的憨山大师。此时为天启二年(1622),正是憨山大师圆寂的前一年。破山出家第二年跟慧然法师修学佛法,他对直显妙明真心的《楞严经》特别感兴趣,时时习诵,竟至烂熟于心。他在江西庐山下的法云寺里见到了年届七十七岁的憨山大师。
(2)、无异元来的默照禅
元来(1575-1630),明代曹洞宗高僧,字无异,又称大舣。十六岁从五台山静安出家,阅《传灯录》有所省悟,蒙无明慧经禅师(1548-1618)印可。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因以博山为号。后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鼓山涌泉寺、金陵天界寺等名刹。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
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行世。元来大师虽然传承曹洞宗风,但一生努力提倡禅净不二的宗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践行法门。破山当时二十六岁,正值年青气盛,他要来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博山无异禅师。博山无异果然不负众望,听了破山的问难,当下凝神静气,一默如雷。
对于广印大师的苦口规劝,破山不予理会,他喜欢祖师前贤的棒喝交驰,他更期望在闪电露光中一刹那获得新生。于是,他毅然离开了瓶窑。
(4)、雪峤圆信的禅茶三昧
雪峤大师(1571-1647)为浙江
鄞县人,俗姓朱。自称语风老人。二十九岁出家,四方行脚,在天台偶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曾跟随云栖袾宏大师学习,最终得到龙池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的印可。历住径山千指庵、庐山开先寺、浙江
东塔寺等。雪峤大师一生发愿弘扬云门宗风,晚年入住浙江云门寺。著有《雪峤圆信禅师语录》四卷。
破山本是大竹人氏,却自称“西蜀又过西”,原来是破山在玩古代历史地理概念的游戏。西蜀也称“西川”,即唐至德二载(757)分
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但当时大竹属果州,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五道之一的山南西道管辖,不在西川辖地。果州在西蜀的边上的山南西道,所以称“西蜀又过西”了。
雪峤圆信禅师说径山八十一代祖师中,曾经有许多四川籍贯的祖师大德,如原籍左绵安昌(即今四川省绵阳地区安县一带)的
真歇清了禅师(1089~1151),于绍兴十五年(1145)住径山能仁兴圣万寿禅寺;
武信长江(四川省
蓬溪县)的
道冲禅师(1169~1250),于淳佑八年(1248)敕住径山;四川梓潼的
无准师范禅师(1178~1249),奉川诏入住径山,赐号“佛鉴禅师”;嘉州(今四川乐山)的宝印禅师,住径山别峰;甚至还有跟随无准师范在径山出家的南宋画僧牧溪法常,以诗画扬名于世,也是四川籍贯。况且历代在径山出家而教化四方的籍僧人甚多,因而雪峤大师对四川人情有独衷,戏称“独四川人,最是恶癞”,意思是赞叹四川人根性犀利,多有慧根。显然是雪峤圆信禅师见破山为可造之材,有意栽培磨砺罢了。
(5)、圆澄座下受戒
圆澄(1561~1626),会稽(浙江)人,字湛然,号散水道人。破山在杭州报国禅院参见湛然圆澄禅师,第一次的禅语问答非常契机,机锋往来之下,令破山对圆澄大师非常敬佩。
禅门向来注重实修,丛林每年夏天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专修期叫
结夏,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称为
结冬。破山在显圣寺跟圆澄大师的修学经历,就是在结冬的三月期间。经过为期一冬的锤炼,破山受益匪浅。本来圆澄大师非常看重破山的慧根,有意传受法要,叫他写个偈颂来,破山却不着笔墨,呈上白纸一张,喻法本无可说,但没有得到圆澄大师的印可。这一年,破山二十七岁,在圆澄大师座下受具足戒。
(6)、密云座下得法
圆悟禅师(1566~1642),字觉初,号密云,谥号“慧定禅师”。家世务农,二十九岁出家,礼湖北龙池山禹门禅院幻有正传禅师(1549~1614)为师。万历三十九年(1611)受幻有印可传法,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龙池山禹门寺开始传授禅法。后历住
天台山、
黄檗山、
天童山等六座名刹,弘化江南三十余年,弟子逾三万人,较著者有道忞、通容、法藏、日本黄檗宗开祖隐元等人。有《语录》十二卷传世。破山跟随圆澄大师受具足戒后,来到杭州的西山静室,又患上了重病,经过一月的调养休息,才度过病魔的折磨。当时密云圆悟禅师刚刚住持浙江海盐金栗寺。破山面带病容,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病躯,来参见密云圆悟大师。
破山从二十八岁始参学圆悟大师,到三十三岁在嘉兴
东塔寺传法,其间除一年在浙江海盐天宁寺参湛然大师外,一直跟随圆悟大师学习,最终得到圆悟大师的印可,并授以“曹溪正脉”,取得了临济正宗的传法资格。
破山教义
破山提倡禅净教戒的统一,认为佛法本质无二,然而诸宗派根据学人的慧根不同而设施有异。针对时下有的学人画地为牢,分别禅净教戒等,破山说:“况今教、禅、律人,各执一边,互相矛盾,鲜窥大全,岂知无上妙道,出于口为教,运于心为禅,轨乎身为律,三法本一人行,今乃分疆自画,去佛法远矣。”(《破山语录》卷二十)虽然名相及形式上有禅律教戒等不同法门,但无上妙道是一,目的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最终证得佛道。从诸法平等观来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可执著诸法的差别相。
破山胸襟坦荡,超然于各种意识形态之上,不仅反对各宗派自设藩篱,甚至连儒释道三教之间也应该互相包容。下面就分类略述破山的圆融统一思想。
禅戒融通观
判设如来一代时教,有戒定慧三学之说。三学是统摄所有佛教理念及修行内容的总纲。戒为三学之首,有防非止恶的意思,即能清净身心,提升道德情操。戒学含摄三个方面,即融通大乘诸戒而圆融无碍的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又名自性戒、一切菩萨戒等。因佛弟子之在家出家的不同而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愿断一切恶,属止恶门。二、摄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愿修习一切善法,即六度十善等,属修善门。三、
饶益有情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互为增长,如依戒能生定,因定发慧。昔日释迦遗训弟子“以戒为师”,说明佛戒是非常重要的。破山也说:“戒为菩提种子,遇雨露而能茂盛,植高远而能漂渺。故以戒生定,以定生慧,修戒定慧,成无漏学。” (《破山语录》卷十)破山认为佛弟子成就菩提之路,当以戒为基础,因为戒体的增上作用,就可以造就速成佛道的殊胜因缘。佛戒是灵活的,其实质性不仅仅是五戒十戒之属,它包含了人伦道德等佛教基本理念。
儒释道三教调和论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中流砥柱,历史上三教不断的冲突与融和,最终产生了比较宽容的平等调和思想。历代传法的高僧们,多有博通三教的翰墨人士,好与文化名流交游,多倡导以儒补佛教入世的不足,以道家思想阐释佛教的般若与自然观等。儒释道三教都是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所谓或援儒入佛,或以佛入儒,儒释道统,本无二致。
三教圣贤的境界如山之高,似水之深,均以了生脱死为极则。人为的分别才导致对三教圣贤的评论,一会儿佛怎么样,一会儿又是儒怎么样,又说仙人怎么样,妄起分别测度,说是说非。其实宣扬至善之道的三教圣人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各异,但三教人士相处的非常融洽。在破山的语录中,就有许多三教交游的诗文,如“仙儒业满陈君志,下手工夫眼最明。
禅净平等观
破山初发出家心时,念生死无常,生大厌离心,“至夜获一梦,如四山相逼,中间只有一路,有一僧对予诵偈云:欲脱娑婆出苦緾,急欲精进莫贪眠,声声只把弥陀念,自有莲花托上天。诵毕不见,山僧当夜醒来,自此一心念佛,志愿出家”。(《破山自述行实》)原来他在家便初修净业,出家后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才转而趣向禅宗。自东塔开法后的弘法生涯后,破山教导僧俗二众参禅念佛,禅净融通。他说:“佛祖方便固多,要之不出两种,则禅佛是也。信得参禅,及立志参禅,信得念佛,及立志念佛,虽顿渐之不同,出生死心一也。苟生死心破,何容眼上更添眼,矢上更加尖矣。”(《破山语录》卷六)他坚信念佛参禅同属佛陀开示悟入涅槃解脱的两种重要修持法门,如他在《示心宗监院》一文中说:“已分半院居三载,共守寂寞始六时。净业参禅无异路,归根去作天作师。”(《破山语录》卷十五)只要一心修持禅净法门,就必然破除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解脱境界。
教意与祖意的契合
历代禅门祖祖相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称祖意,也称教外别传。其它如天台、真言等宗派,从闻思修而入,称为教意或教下。有时也称教外为宗门,称教下为教门。其实,或宗或教,都是佛法度众生的不同方式,在解脱的路上,并没有本质的差距。
开佛知见,即破除众生无明尘沙等惑业,开显如来藏,悟入真实的佛智。示佛知见,即除去烦恼诸障,得见清净本性,法界种种功德显示分明。悟佛知见,即心性不受客尘妄覆,真性显现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佛知见,即事理圆融,与道冥符而自在无碍,终入毗卢性海。这四种特质简单扼要地说即佛知见,也就是不偏不倚不妄不邪的正知见。然而因为不良的薰习染污,使人人本具的正知见不得显发,才堕入邪命迷流。佛陀观察众生根性,才以种种方便,或宣扬三藏十二分教,或开显戒定慧三学,目的是引导众生除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最终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佛教的语言文字功用显然,是不可偏废的。
破山认为,祖意有时不必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因为自有教意的开显:“拟欲说心、说性,说常、说断,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诠注不休。”(《破山语录》卷六)三乘
十二分教是教意的总集,对心性常断等问题从理上阐释无余。也就是说,祖意与教意各有所能,或直入佛智,或次第渐入,因众生的根性差异而方便设施。
破山觉得祖意教意的判设,根据众生根器不同的方便说,无论看教还是参禅,都必须从此心性处着眼,不必妄分彼此,而落入妄想与执著的迷情。破山说:
破山弘法
破山接受密云圆悟禅师的传承后,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一日,在浙江嘉兴东塔广福禅寺开始传法。刚满三十三岁的破山初出茅庐,年青有为,禅法凌厉,钳锤恶辣,在江浙一带引起强烈反响,所谓“遐迩学者,归之如云”。古丛林清规规定,一般十方丛林的方丈经公众推举,三年一任。破山在东塔广福禅寺三年期满后,受巴蜀僧俗的迎请,回到他阔别的故里,大弘佛法。这时的巴蜀一带正值烽火连年,破山不惧权势,不计个人得失,致力弘扬佛法,历主岊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栖灵、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佛寺,为振兴西南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法嘉兴
破山拥有了传法资格后,引起了嘉兴众居士的重视,以方伯元、履丘公并孙和、石茂、锡起伯等缙绅居士为首,礼请他到嘉兴东塔广福禅寺开堂演法。东塔广福禅寺曾经是“清凉国师之讲席,向无提持教外别传者,于是建立天童宗旨,开选佛场,自师始焉”。(莲月印正《破山行状》)清凉国师即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大师,显然广福禅寺曾经是以弘扬华严宗为主的寺院。破山来到广福禅寺,是本寺传授直指人心的顿悟禅法的第一人。破山作为四川人,又是初次开法,他的能力显然会受到人们的质疑。然而,破山毕竟是游历诸方,遍参诸大善知识,也算是是饱参饱学之士,很快便取得了当地士人的信任。
破山住持广福禅寺三年任期满后,“适金吾振宇张讳大京,并铨部伯井冯公讳士仁,请师回蜀”,(丈雪《破山行状》)在张大京、冯士仁等居士的祈请下,破山遂辞别江南师友,自南京坐船回到巴蜀,先住四川万县广济寺,旋又接受高梁绅士涂寿北、高瀑崖、甫古良等居士的邀请,住持梁山万年寺。此时的破山刚满三十六岁,便开始了弘法巴蜀的生涯。
万峰法派
明末清初时期的巴蜀佛教渐趋衰微,少有能够住持一方的佛教人物。
宗密只知道宣什宗出自五祖门下,有宣什及果州的未和尚、阆州的蕴玉、相如县的比丘尼一乘等,以传香的方式引导信徒修习念佛禅法,此为早期提倡禅净双修的修行团体。
唐代另一有名的禅派为成都新罗无相禅师(684~762)创建的净众宗,立无忆、无念、莫忘三句为宗旨,结合戒、定、慧三学,倡导不再追忆过去、勿先虑未来、勿忘时时与此智(无忆、无念之智)相应。净众宗也是上承五祖的法系,由资州智诜(609~702)传处寂(648~734),处寂传无相。无相禅师在成都净众寺宣扬禅法,所以便以寺为宗派名。
还有从净众宗下分出的保唐宗,为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714~774)创立,以无相禅师的三句为基础,融会荷泽神会(686~760)的戒定慧三学说,提倡以无念为宗,不拘教行,放弃礼忏、转读、画佛、写经等宗教职能。将无相禅师的无忆、无念、莫忘的“莫忘”改为“莫妄”。至此,禅宗一脉在巴蜀逐渐受到士庶的普遍重视,学禅修禅者日臻。
自宋代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之后,巴蜀禅门一宗萎靡不振,甚至只流行理论上的讲习等,昔日的禅宗圣地一片沉寂。破山回到巴蜀,提持宗风,弘扬直指心印的顿教法,在很短时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前来求学问道的络绎不绝,再次振兴了巴蜀禅宗。
破山从江南归来,年方三十六岁,在“梁山邑侯费公、冯司列善长、胡玉川居士、心海法师”等人的礼请下,入住梁山县万峰山太平禅寺。当时的太平禅寺只是一片废墟,如破山在上堂诗中说:“复古太平寺,凄然感废兴,寒灰八百载,破衲两三僧。黠鼠居香积,妖狐吹佛灯,黄金重布地,不识有谁能。”在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在废墟中重开梵刹,使这里“佛殿僧堂,百废俱举,廊庑堦砌,垩墁一新,至冬落成”。(《破山年谱》)因破山在巴蜀首开万峰太平寺,并自号“万峰老人”,他所领导的禅门一派常被人称为“万峰法派”。
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破山移锡中庆禅寺。中庆寺在梁山县西去五十里,寺周有山林千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此寺始建于嘉靖年间,仅殿阁数楹,因地处僻远,香火难以为继,由后来的盐骨道人改寺为佛兴庵。几经兴替,寺僧四散,终成一片废墟。当时有“冯、朱”二居士,非常敬重破山,就舍宅为寺,礼请破山重兴中庆禅寺。[36]破山在住锡中庆禅寺后,在巴蜀等地的影响越来越大,紧接着重兴了开县的栖灵寺、大宁寺、紫云寺、栖凤寺,宕渠县的祥符寺,大竹县的无际寺、佛恩寺,叙泸的蟠龙寺,南浦县的万福寺,和以后的梁山县金城寺、双桂寺等,这一时期是破山一生中最为活跃的弘法时期。破山在弘法时期最重视与地方政要的交流,甚至把他们转化为护法力量。
崇祯八年(1635)春三月,破山接受朱维丰、冯登伯的礼请,在中庆禅寺升座;崇祯十年(1637)秋八月,住持开县栖灵寺;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受檀越苏流长之请住持渠县祥符寺;崇祯十二年春二月,受王太乙、李凤山居士的礼请,回到故乡大竹县,住持无际寺,同年又被护法居士迎回万峰;崇祯十四年,受蜀南叙宁牟秉素、樊我劬二居士之请,住持蟠龙寺;崇祯十五年应为法忘躯的徐道臣居士之请,住持开县大宁寺;崇祯十六年,张献忠之乱逼近开县,破山避乱回乡住持姜家庵,将他剃度出家的姜家庵修整一新,更名为佛恩寺。在佛恩寺期间,破山被张献忠部将误以为是达州唐进士抓获,经过严刑拷打后,放回梁山建活埋庵;崇祯十七年(1644)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改元大清,国家政治局势恶化,破山接受“夔州十三家”之一秦良玉的邀请,住持石柱司忠县三教寺;顺治四年(1647)佛诞日,张近宸居士迎请入住天祐寺;又在军中度化南明政权吕相国大器,据《破山年谱》载:“东川吕相国专书迎入司中一晤,初以老病为辞。吕因军务所覊,不能趋榻,强请再三,师乃策杖而往”,在破山的棒喝威逼之下,吕大器被破山的大机大用所折服,执为弟子礼。吕大器归依破山后,许多地方武装首领也纷纷拜破山为师。顺治七年(1650),师五十四岁,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李总戎屯兵涪陵,延破山到军中住锡,并在军营中传播佛法。破山破戒止杀的公案就是这时发生的。另一位地方武装于小山,字大海,也亲自礼请破山到黄化城署中,频频请示佛祖因缘。破山在这一时期,斡旋在各路兵马之间,常为他们宣说罪福报应之事,或以不杀为至德,尽量减少战乱,救民于水火。(《破山年谱》)
顺治八年(1651),破山避战乱于南滨黎水,受司官覃敦源的邀请,住持福田寺;顺治九年,住持南浦太白崖万年寺;同年四月一日,到开县紫云寺安居,安居毕,在栖凤寺结制;同年冬季,受梁山县地方武装首领姚圣瑞将军的邀请,住持金城寺。破山在川内开一代禅风,中兴佛寺,弘法度生,名声大振,十方礼请,每到一处,学者云集,丛林大盛。
双桂法派
破山在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金城寺传法,声名远播,前来学习禅法的人接踵而至,越聚越多。当时占据金城寨的地方武装姚玉麟将军,只得在离金城寺半里远的万竹山新建佛寺。
顺治十年(1653)秋天,大家齐心协力,鸠工采木,添砖加瓦,在一片荒野中盖起了大雄宝殿、方丈楼及僧堂三十多楹,渐成规模。因寺中有桂树两株,便取名叫双桂堂禅院。破山在双桂堂禅院传法二十余年,天下英灵云集,炉鞴大开。虽然时逢战乱年间,佛门衰微,但有破山的感召,四方学子前来参禅悟道者络绎不绝。
顺治十一年(1654),破山的得意门人丈雪通醉禅师自贵州来到梁山双桂堂,破山见他已成气候,就命令他到江南去祭扫天童密云禅师塔。破山派弟子丈雪醉的江浙之行,一是为了让丈雪醉参学江南,以行脚游方来磨砺心志。二是让丈雪代扫密云禅师塔,表明不忘师恩。三是为了联系诸方善知识,并刊刻《破山语录》十二卷。
清军为了瓦解巴蜀南明政权、农民起义军及地方武装,多次派人拉拢破山。顺治十四年(1657),平西王吴三桂经汉中府静明寺的懒石聆(破山法孙)引见,以福晋陈圆圆的名义派使者送上信香法衣等庄严之物,请破山为他上堂说法。使者离开梁山双桂堂时,又索要破山的画像及书法等物回去复命。当时巴蜀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许多反清人士据险称雄,对抗清庭。如姚圣瑞等地方武装,一面以“反清复明”为号,一面极力拉拢团结民众的精神领袖破山。清朝政府知道破山在蜀地的影响力,也伸出橄榄枝,意图以信仰的力量召感、收服地方武装势力。清朝后来又派遣李国英入川“荡寇”,李国英入川的第一件事便是给破山写了一封极为谦虚恭敬的信,希望能得到破山的支持,但没有得到破山的回应。西南地区作为南明政权的最后据点,各路地方武装也纷纷自立,名义上拥戴南明,因而在西南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清潮流。清政府想借助破山在人民中的巨大影响力,对巴蜀地区的地方武装逐个分化,以达到最终消灭残余势力的目的。然而作为朝庭命官李国英本人也不是完全利用破山,显然也有信仰佛教和推崇敬仰破山的因素。顺治十八年(1661),双桂堂新修法堂告成,并在法堂左边建一寝堂。法堂便是禅门讲经说法的场所,说明这时破山弘法传道的规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时的李国英还问使者道:“双桂丛林体制,僧徒功行何如?”来使者对以“梵宇巍峨,寮舍恬静,其中皆真诚学道之士,约万有余指”。当然,万有余指肯定是过誉之词,但说明双桂丛林已经完备,参禅悟道已蔚然成风。李国英听后,书“灯传无尽”四字为额,以表欣慕之意。破山对明朝情有独钟,对清朝政府多少有些抵触情绪,但李国英三番两次的差员拜望,或修书问候,并执以弟子之礼。据《破山年谱》载,战争刚刚结束,李国英凯旋归来,马上派差役前往双桂堂,迎请破山到重庆超荐亲人。当时破山命云峤水及莲月正领众修行,自已率队经长寿县,一路来到山城重庆。在重庆,破山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历史上有许多的禅师临终时或坐脱或立亡,或拈拂而逝等类,破山不求惊世骇俗,只要起居如常,自自然然,生即如是生,死即如是死,超然地面对生死。据丈雪通醉禅师《破山行状》载,破山吩咐弟子在他死后,不必痛哭流涕,要依照儒家绅士棺椁衣衾的礼节处理后事。三月十六日亥时,迅雷疾风四起,天降瓢泼大雨,破山跌坐端严,手指烛火而逝。享年七十岁。弟子们不违师教,依照儒家丧葬礼义,在双桂堂大殿后为破山造塔。
禅学思想
破山的禅学思想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限于篇幅,本文仅在回答了有关破山的基本修持理论、解脱的依据及修行观的问题,以及破山对聚云禅系的批判焦点后,对破山主张的禅律教净等诸宗圆融统一的理念作了简略的说明。
心性平等观
心性人人本自具足,是众生皆可成佛的潜在力量和内在依据
破山强调宇宙间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解脱成佛的可能性,我们不能放弃或轻视任何众生。这种成佛的潜能,即人人本有的佛性,有时也称之为心性、真如、如来藏等。本有的心性清净无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破山常常以古人契悟佛性的公案来开示学人,说明佛性不假外求,人人本来具足。如破山举一个僧人问古德的公案,问:“如何是佛?”古德说:“我欲向汝道,只恐汝不信。”僧人道:“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古德就当头喝道:“即汝便是。(《破山语录》卷六)在回答如何是佛一类的问题时,破山强调不用去解释佛的名相法义,应该以此问答因缘,直指人心,让人明白我们的生命本质中都具有灵觉不昧的清净如来藏,它是万有的本源,是众生轮回六道的主体,是众生解脱烦恼而成就佛道的依据。
众生心性本空,体合法界而平等一如,从自己的内心修证即可体悟宇宙万有的本来面目
如果知道“自己有个无穷宝藏而不自守,沿门乞食告穷,此是自暴自弃也”。(《破山语录》卷十一)自守无穷宝藏即通过内心的修证而得到解脱,即自力的修持而不是在心外追寻佛法。佛道的圆成不假外求,务必注重内在的修行,最终达到心性的显现——顿悟成佛。破山说:“佛祖树此多门,到家里一。而念佛亦念此心也,持咒亦护此心也,参禅亦悟此心也,看教亦辨此心也。”佛祖以种种方便,“示一机、一境、一言、一句,要人当下冰释生死关头,不入轮回六道受胎微形,苦楚万状”,最终目的是让人当下悟入心地法门,得到解脱。(《破山语录》卷六)佛陀开示的修行法门众多,但并不是让人向外分心取舍。无论是参禅、念佛、看教还是持咒,都特别注重内在心性的修持,因而对心性的修习与悟入至为重要,受到破山及历代禅修者的高度重视。
禅学宗旨
禅宗南宗强调即心即佛的心佛一体观,六祖慧能一系如荷泽神会、本净、南阳慧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及石头希迁等禅师都将心佛相即的理念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指导禅修实践的方法之一。唐代唐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对它更加灵活地发挥于禅修之中。心外无法可求,因为万有诸法皆由自心显现,除去自心,并没有外在所谓的佛,这就是自性佛。其实,马祖并不是要说明自心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或认为自心就是终极的精神。他强调心佛一体观的目的是让人丢弃外在物欲世间的诱惑,反观自性,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生活。马祖在强调自性佛陀的同时,又说“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的心佛不二观,要求弟子在日常生活之中体验本然具足的清净佛性,而不是向外驰求虚幻不实的诸法假相。除自心之外,无法可求,无道可修,无佛可成。
马祖对学人执著凡圣的差异性,多以“即心即佛”一语指导学人,指出心佛众生的相即不二。即心即佛并不是终极实义,也是应机施教的方便之说。当人们对“即心即佛”的说法产生执著或认心作佛的时候,马祖又大开方便之门,以“非心非佛”一语破斥学人对“即心即佛”的迷执,令人们明了实相中无“心”或“佛”的名相实法可得。
破山上继祖风,下化群迷,倡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因众生妄想执著而沉溺苦海,若能打断思量,当下承当,则即烦恼而获清凉,于生死而证涅槃。破山一次对众小参,有人问:“尘劫前事与今日事如何?”破山先当头一顿乱棒打起,喝问道:“且道是尘劫前今日事?速道!” 棒喝威逼之下,来人妄念顿息。破山见时机成熟,便契机契理地开示道:
无念法门
一心不生为入道要门
慧能六祖倡导以“无念”为宗的顿悟禅法,后来的净众宗无相禅师(684~762)及保唐宗无住禅师(714~774)提出无忆、无念、莫忘(无住禅师作“莫妄”)为禅宗之心髄,大力弘扬无念法门。破山也提出“一心不生”的禅机,继承祖师“无念”的禅学宗旨。一心,即一念之心。一念之心中,具足圣凡等万法,若能聚精会神,则无事不办。破山经常强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的思想,以教导弟子制心一处为入道要门。这种思想最早见于僧璨大师《信心铭》:“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41]破山阐扬本性与法界的圆融,露布“一心观法”,为修持禅法的便捷法门。禅师在《示黄印道居士》里说:世出世法,一法所印,凡心圣心,总归一心。若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破山语录》卷九)
以无生智悟入无念法
破山提出以“无生”的智慧来体悟一心法。无生智是了知一切法无生,也是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的终极智慧。在理体上,遍知四谛法而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断尽欲、有、无明等三漏,结缚、随眠等烦恼不再生起,所以称之为无生智。
护法居士
秦良玉为忠州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之妻。万历二十七年(1599),追随马千乘征剿播州叛乱,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后来马千乘因讼事冤死云阳狱中,良玉代领其职。
这位兼通文武而深受史家赞叹的女将,军纪严明,屡建奇功,多次受到明王朝的嘉奖。她曾率领数千白杆兵,两次北上勤王。泰昌元年(1620),“征其兵援辽”,又在“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与翼明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她全家参与多次明王朝的保卫战,兄弟二人相继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后来,朝廷要求她不必再北上,委任她“专办蜀贼”。张献忠率队五次入川,秦良玉总是他最棘手的克星,甚至张献忠在成都称王,也不敢派人到石砫厅去招惹她。1644年,战事越来越频繁,破山为了躲避战乱,曾求助于秦良玉。
让秦良玉知道“上古圣贤三日无病,祈祷求病”,明白“此有限身心,不作千年调耳”。然而,这位愿意以死而报效家国的女将终于在张献忠亡命南充凤凰山后不久病故,破山还为她“对灵小参”,希望她的灵魂得到安息。
在破山的语录或传记中,东川吕相国是公让的传法弟子。据《明史·吕大器传》所载,吕大器,字俨若,遂宁(属四川)人。崇祯元年进士。援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后来告假归故里,见家乡的城池不坚固,倡仪修筑,刚刚竣工,农民起义军就打到遂宁。吕大器辅佐有司拒守,城池因而获得保全。因守城有功,政府诏令增秩一等,出为关南道参议,迁固原副使。崇祯十四年(1641),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在这期间,他成功地平息了土鲁番及西部兵马的叛乱,“抚三十八族而还,又击败其余党,西陲略定。……擢兵部添注右侍郎”。他聪明过人,见天下乱象丛生,明朝的气数将尽,就产生了避世的思想,甚至以自己好酒色不能委以重任为名,不受朝庭召见。如《明史》说他“负才,性刚躁,善避事”。然而,明王朝还是屡次提升他,“命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吕大器以少傅之职,统领兵部。他来到东川后,再三致书破山,说“因军务所覊,不能趋榻”,要求一定到“司中一晤”。破山被他的精诚所感动,乃“策杖而往”。吕大器终于被破山收为法子。
3、佐明将军姚玉麟
姚玉麟,名迟沛,法号圣瑞,破山常称他为妙圣瑞。据熊少华《破山评传》所说,他曾是张献忠部将,被封为姚王。后来他“用永历年,假故明封号”,在梁山县金城寨安营,联合夔东各路人马抗清。南明永历政权“钦授标前镇守东北,挂‘佐明将军’印”,又封他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为夔东十三家之一。所谓夔东十三家,一部分是南明政权占据夔东的军事力量;李自成、张献忠败亡后,其部将失去约束,各自占据山头抗清;由于清朝入关后的一系列政策甚不得人心,人民反抗之声此起彼伏,这些抗清义士在一定的势力范围举起义旗。各路反清人士有时也互相攻击,但大都假南明为号,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据说1664年李来亨兵败茅麓山后,夔东十三家基本被消灭的情况下,姚圣瑞被迫降清,但他几经反复,多次举起反清的义旗,以至他成为反清复明将领的最后一人。
1652年,破山接受姚圣瑞居士的祈请到梁山金城寨传法,并在寺旁建一楼,名“醉佛楼”。金城寺只是一殿一楼的小庵,姚圣瑞及其弟姚天锡就在离金城寨不远的地方建寺安僧,名为“双桂堂”。破山升堂说道:“奉为当山请主,钦授协理东北地方、挂佐明将军印、都督府都督、圣瑞姚公,弟天锡姚文学及统理各寨勋镇等。伏愿:始作春秋之关锁,终为东北之界墙。”(《破山语录》卷四)破山勉励“统理各寨勋镇等”作“东北之界墙”,对他们反清复明的举动表示支持。姚圣瑞还将长男发洪寄送到寺院里短期出家三家,日夜跟随破山学习佛法。几乎在金城寺或双桂堂的每一期结夏安居结束,姚圣瑞就带领一班乡绅“设解制斋”,请破山上堂说法,以表示对佛教的支持。
说圣瑞居士是战乱年代的英雄豪杰,在蜀北、黔西一带,威名远播。事实上也是如此,姚将军虽然已经化为尘土,但梁山人民为他修建的“姚王坟”至今尤存。
李国英,字培之,“汉军正红旗人,初籍辽东”。曾经在明朝左良玉的部下,官至总兵。顺治二年(1645),与左良玉的儿子梦庚一起降清。“三年,从肃亲王豪格下四川,讨张献忠,授成都总兵。五年,擢四川巡抚”。但张献忠的部下“王命臣等窜川南,谭弘、谭文、谭诣、杨展、刘惟明等窜川东”,与李自成的旧部“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刘二虎、邢十万、马超等遥为声援”。通过数年争战,李国英屡建奇功,被清王朝多次封赏,“十一年,加兵部尚书”,“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十四年,擢陕西、四川总督”。与破山同为康熙五年(1666)卒,谥号勤襄。后来“追叙国英功,授世职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破山与李国英的交往始于顺治十三年(1656),时李国英为太子太保,驻军汉中,力图收服夔东英豪。在破山对满清多有怨恨之心,所以当李国英来信几次也不予理睬。李国英在某种程度上是让破山劝姚圣瑞等豪杰归服满清,甚至多次差官求书法。
刚收服的姚总兵即金城寨的姚圣瑞,他几次口头上归服,但一有机会就东山再起。李国英征战多年,“沉身宦海”,但却有坚定的出尘之心。如果将来住在重庆,希望能请破山前来弘法。此时南明政权及夔东十三家的力量已不足以扭转乾坤,甚至为了一已之私,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
李国英与破山的交往虽然非常短暂,但清朝时期的破山法脉能够广为流布,是与他的护持分不开的。
修行思想
解脱观
(1)“怖生死心”为禅修者的精神原动力
破山所说的“怖生死心”,即立足于充满苦痛与烦恼的现实世间,正视、面对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知道六道轮回的苦楚,对现实的五浊恶世生起强烈的厌离心,生起了生脱死的愿望。以“怖生死心”为禅修者的精神原动力,精进修行,以期得到崇高而永恒的终极生命。
(2)不拘一格而契悟本性是解脱生死的根本
破山认为学佛一定要以解脱生死大事为目标,而解脱的关键在于迷悟之间,“迷则为凡,悟则成圣”,因此,迷之与悟,是解脱生死的根本。迷悟一途只在一念之间,没有凡之与圣、智之与愚、劳之与逸、生之与死等分别之心。迷也迷此心,悟也悟此心,以无分别心,打断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当下见性成佛。
(3)不执著也不排斥打坐、住山、行脚等修行方式
禅宗静心修持的方式多种多样,初下手时,或礼佛诵经,或拜佛忏悔,或为众作务等,总以制心一处、磨砺心志为要。等到心地纯和、愿力深广而渐入佛道之时,即可以打坐参禅,以专修为务。本来参禅可以不拘泥于行住坐卧等形式,但初入静时,心地染净相依,必须一心一意,就像放牛一样,当它犯人稼苗之时,就猛力拽它回头。
参话头
参话头即看话禅,即对一则古人的公案进行参究,为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极力提倡,以致看话禅最终成为临济宗的重要修行法门。破山在提斯学人之时,棒喝交驰的同时也强调参话头,他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参究一个话头,任何人都可能获得见性成佛的收益。破山认为出家修行应该死心塌地参究话头,他开示的话头非常多,如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等等。
如何选定自已的本参话头?破山认为,初习参禅一般不要忙着举话头,因为还没有进行基础的禅修锻练,容易在念头上流转。在听闻经教有所不明,或看公案有所不透,然后发大疑情,此疑情顿发之时,不明不透处,便是本参话头。平日将本参话头“顿在面前,微着眼觑,忽地里觑破素所疑、素所碍者,则不倒断而自倒断也”。(《破山语录》卷六)有时以古人的公案为本参话头,或参未生之前是谁等,灵活掌握,不一定死执一法以为究竟。众生的根性非一,本参话头也不一样,所谓法无定法,应择机而行,选择契合自己心性的话头作为下手方便。明确地说,只要在生活中有所疑碍,都是话头,都可以作为参悟本来的方便法门。要破本参疑情当然也非易事,要经得住多方面的考验。
顿悟成佛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宗门提倡的大事,作为修行人,当以此为目标,努力参究。破山认为,一旦得见本来面目,即得自由解脱,开悟后的意境深邃,用语言是不能表达的。破山说,虽然眼下不能用语言表达,不能用思虑所及,但开悟后的境界并不是曲高和寡,或离开现实的世间,高高在上享受人间供养,而是不离世俗生活,“与众同处一堂,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同一寂静”。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递相出兴,千方百计,无非只要各人晓得。如《法华经》云:‘若人晓了此,诸佛世之师。’”(《破山语录》卷六)内证的境界只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才是真实的。
不立文字
禅门号称教外别传,以直指人心而见性成佛为宗。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中谈到入道的途径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理入的意思是:“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圣凡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43]达摩祖师强调舍妄归真的途径是“藉教悟宗”,即借助语言文字等方便,使人悟入“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真实境界。破山继承达摩禅风,高唱“至道无言,因言显道”的中观见解,针对当时人们废经离教的迷惘,再启指月鉴物的古风。
破山认为,真实的道体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述,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体证方知。虽然达摩祖师有“藉教悟宗”的意旨,即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到永恒的真理,就像用手指月一样,通过手指的指引,让我们见到一轮清辉圆月。手指不是月亮,语言也不是真理,语言只是承载着真理的信息,不能因为执著文字相而迷失了真理。释迦如来单传直指的法门,就是要令众生摆脱外在事相的束缚,反观内照,亲见本地风光。《楞伽师资记》卷一云:“至道无言,言则乖至。虽以性碍本,无本可称。空自无言,非心行处。圣心微隐,绝解绝知。大觉觉寒寒,无言无说。《法华经》云: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无法可说,无心可言。”[44]我们的精神力量是有限的,而宇宙的真实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凡心去测度无限的圣人境界,当然是荒诞不经的。这里所说的“无法可说,无心可言”,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境。破山也强调,道体是自然而然的,不受语言文字的左右。
破山法嗣
1632年,他离开嘉兴东塔广福寺时,不少名流前来送行,回川后,东塔人编纂了
《破山禅师语录》(现留有破山手书的语录12卷)。他的1200多首诗作,已成为史学家研究巴、蜀、黔、滇的史料。世称他是“宰官拜其座下,将军奉其教律”的论政禅师。他善草书,现存手书石碑数块,其中《牧牛颂》碑,高4.5尺,宽2.5尺。诗云:“善法堂前拟圣流,南泉牧得一头牛。欲将骑往西方去,唯恐西方不肯留。”
主要法嗣
对没有载录或籍贯、所住寺院及其弟子概况不祥的不录:
经过考察,破山的嗣法弟子虽然一般公认为八十七人,但后来弘化一方,再续破山法脉的还是不少。这里录出有影响的嗣法弟子三十七人,多为四川籍贯,开法遍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河南、河北、湖南、陕西、浙江、苏州等省区,如丈雪醉开法贵州新义禹门寺,中兴成都昭觉寺;莲月道正开法湖北随州玉泉寺;圣可德玉开创重庆华岩寺;燕居德申开法湖北楞严寺;雪臂印峦开法盛京(今辽宁沈阳)圣恩寺;破浪海舟开法江西胜缘寺;灵隐印文开法贵州安顺紫竹院、云南集云寺;易庵印师开法西安大兴善寺;四维普宽开法湖南衡山;淡竹行密中兴四川成都草堂寺;啸宗印密中兴四川新都宝光寺等。其再传弟子慈笃海月重建成都文殊院;圣水可拙中兴四川内江圣水寺;懒石觉聆中兴陕西汉中静明寺;月幢彻了开法云南昆明石宝禅院;云峨喜开法河南汝州风穴寺;憨月闻开法湖北夷陵洪山寺;不二贵开法燕京净严寺;赤松道领开创建贵阳弘福寺;紫芝藏开法四川峨眉山;语嵩传裔创建贵阳西山传法寺等。三传弟子琼目开法成都万福寺;大凡开法贵州恩南太平寺;极乘开法云南安笼伏龙寺等等。[59]然而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湖北等地的人数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破山的法脉流布以西南地区为主,以至于今天西南地区多是破山禅系,并尊奉以破山开山的道场——双桂堂为中兴西南佛教的祖庭。
破山影响
生活在战乱年间的破山,竟然受到南明政权、满清政权、农民起义军、地方武装甚至山林土匪等各派武装力量的争相推崇,无不与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有关。纵观破山的一生,在父母的督导下八岁开始蒙学教育,少年破山资质愚钝,并不适合经学致仕的科举之路。十三年结婚生子,十四岁父母双亡,身心疲惫不堪的破山在十九岁那年,谢绝尘事,毅然投身佛门,过上了青灯古殿的出家生活。灾难重重的社会生活及家庭的苦难磨砺,造就了破山艰苦卓绝而顽强刚毅的人生性格。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际,破山以明朝遗民的身份,唱响一曲曲鼓励反清复明人士的悲壮之歌。清军入主中原,南明政权在西南一隅勉强支撑着破残的山河达十五年之久,这段时间正是破山传法的高峰期。久经战乱的穷苦纷纷投身佛门,在破山座下获得政治及精神上的庇护。破山农禅并重,棒喝交驰,以一个宗教家情怀安慰着身心饥渴的人们。
综观破山的禅学思想,明显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破山的禅风以朴实率真,妙趣天成为特色。禅本无可说,为度众生故,破山以种种方便施以教化,或棒喝交驰,拳打脚踢,或“以言显道”,苦口婆心,或默不作声,如聋似哑。这些方便施设,应机契理,本自天然现成,不是分别心所为,极其自然朴实、率真,总以打破学人无始以来的妄想执著为宗旨。
第二,破山在接引学人的方法上,可谓极其险峻凌厉,痛棒热喝,令人直下承当。祖师禅法是超越时空的,没有规则定法可言,总以明心见性为归趣。针对众生的无明妄想及种种分别执著,破山拈一条白棒,无论佛祖妖魔,一路打去,不让有一丝毫牵涉挂碍,棒喝之下直截根源,令学人当下独自承当,打破黑漆桶,亲见本来面目。虽然破山的禅法以奇险凌厉著称,但也不是流入孤芳自赏绝境,在受众不同的情况下,他也会以极为平实体贴的老婆禅教导学人,甚至络索廉纤,如迷雾荒野中老婆子对小儿的迫切的声声呼唤。
第三,强调以无所得中道正观指导禅修生活,杜绝偏执或边见等禅病。破山认为一切法门都是契机的方便,不可因之生起法执。
第四,破山提倡不离日常生活而参悟佛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佛法,体悟佛法,修证佛法,运用清净的佛法来指导思想,纠正意识迷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
总之,破山的禅学思想以现实纯朴为特色,以去伪存真为目标,以圆融二谛,实现禅律教戒的圆通为方便,以实现普度世间的大乘菩萨情怀及利乐有情的超然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