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室墓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
砖室墓是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及以后各代。
历史背景
砖室墓,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及以后各代。 据《辞海》注释:(棺),即棺材,装敛死人器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管子·立政》:“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
特点介绍
砖室墓,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于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于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有两种,一是用大型空心砖砌成,一种用小型的长方形砖砌成,一般由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山头外东晋墓群
山头外东晋墓群位于乐清市柳市镇峡门村山头外荒山南麓,2010年7月29日至8月4日,乐清市文物馆联合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群由四座券顶砖室墓组成,分别编号M1、M2、M3、M4。根据出土的纪年砖判断,墓葬群建于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至太和四年(369年)间,坐北朝南,墓向15—30°不等,相互之间距离较近。其中M1、M1、M4平面呈“刀字形”,M3呈“凸”字形,墓壁用单砖错缝平砌,墓顶用楔形砖起券,地面铺成人字形;M1、M3、M4墓底铺有排水管道。墓葬形制较大,做工细致,其中,M4进深6.3米,墓室宽1.6米,高约2.4米,在温州地区发现的同时期墓葬中较突出。
由于年代久远,四座墓葬均曾被盗掘,受破坏严重,仅清理出土8件残损瓷器,可分辨的器形以钵、水盂为主;残破铁器1件。M1至M4的部分楔形砖上有纪年文字。其中M1楔形砖上有“永和八年岁□壬子七月廿日立□”(352)字样; M2有“太和二年……”(367)字样; M3则此两种砖都有;M4有“太和四年八月十日张大”(369)字样。从纪年砖文字推断,四座墓葬建造于东晋时期,年代相近,M1、M2、M3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联。
晋墓
该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戈壁沙砾层上部为厚2—3米的晚期洪淤土层;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 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表明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群可能有茔区的区划。发掘的墓葬分为竖穴墓(3座)和砖室墓(7座)。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
穹窿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分墓门上部有照墙,壁面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穿璧纹等建筑雕饰。
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色彩绘;墓葬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一些髹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
东汉墓
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太原市区东南部的郑村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地点位于郑村以北、龙兴街以南、光明路以东、东沟以西的医院建设区域内。该区域属系舟山山系的山前冲积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整体呈缓坡状,较为开阔。经过发掘,共清理出各时期墓葬23座。其中编号为M2的墓葬位于整个发掘区域的西南部,是唯一一座砖室墓,该墓虽遭到破坏,但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铅器、玻璃器等。
2025年2月11日,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对外公布太原市小店区郑村汉墓M2发掘资料,对该考古区域中唯一一座砖室墓初步推测其为王莽时期至东汉初期,为深入研究汉代太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水平、思想意识、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出土的一件“四神”当卢颇具特色。
郑村M2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器物组合较为丰富,因没有出土明确纪年的器物,与其他墓葬也无打破关系,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来判断它的相对年代。从墓葬结构来看,郑村M2墓室结构较为简单,为前后室的券顶墓。这种墓葬形制为王莽时期前后开始流行,未见东汉中晚期的穹窿顶,以及前后室之间有甬道的特点。此外,从随葬器物的质地、制法、型式及纹饰等来看,郑村M2随葬的深腹陶罐、陶壶与金胜村东汉早期墓葬的M9和太原开化墓群出土的同类器物相近;随葬的五铢钱与《洛阳烧沟汉墓》中Ⅲ型五铢形制相当;随葬的货泉,从王莽时期一直流通到东汉初期。所以可初步推测该墓的年代为王莽时期至东汉初期。
该墓葬出土了一件当卢颇具特色,出土时位于前室西壁的中央,经检测,其成分主要为铅。当卢是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的饰品。这件当卢保存较好,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精美,正面刻画有“四神”中的三神,从左到右依次为玄武、白虎和朱雀,背面两端分别铸有一桥形钮,上面的残缺,下面的保存完整。
金代“龟形”墓
该墓位于山西沁县上庄村,仿木构建筑的砖室墓,平面形状为龟形,较为罕见。出土的仿木构建筑砖雕、21幅孝行砖雕、红绿彩瓷钵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墓葬全部用砖叠砌,墓顶至墓底通高4米。墓室内8壁中,除正北壁没有孝子故事砖雕外,其余7壁上均砌有3个框格,框内嵌孝子故事砖雕,共有21个框格内嵌饰孝子故事人物砖雕。其砖雕为模制,未施彩绘,有部分砖面刻有题榜。这些孝行图包括,孝感动天图曹娥哭江寻父图、曾参向母图、王祥卧冰求鲤图和老莱子娱亲图等。
此外,墓葬出土陶、瓷、铜、砖等各种质地随葬品共18件,分别是瓷碗4件、瓷钵5件、瓷罐2件、瓷灯盏3件、陶罐1件、铜簪1件、棋盘方砖2件,瓷器占多数,其中一件红绿彩瓷,考古工作者认为它可能与长治地区古代著名民间瓷窑“八义窑”有一定关系。该金代墓葬形制罕见,仿木构建筑砖雕,做工考究,严丝合缝,对研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出土的21幅孝行砖雕是当时社会葬俗流行的表现形式,对研究当时社会风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出土的瓷器对相关瓷窑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砖室墓-宋元时期
2009年11月,江苏省宿迁市文广新局(市文物局)组织的考古队对市区汇金大厦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宋元时期砖室墓。
此墓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坐北朝南,墓总长约5.5米。墓室长2.5米,高0.93米,墓顶距地表约1.2米。墓室内放有垫放木棺的三排青砖,棺墓已腐朽,仅存痕迹。
在清理中,发现人骨架已被扰乱,无法判断性别、年龄,未发现陪葬品,初步判断是由于被盗原因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砖室墓砌法非常独特,墓室上部用青砖垒砌成花牙子,墓室下部用一竖型砖排放。
据专家推断,该墓可能是仿照地上建筑垒砌而成的,花牙子有装饰和向内收口的双重作用,该砌法在宿迁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该墓的发现对研究宿迁地区墓葬结构的演变提供实物依据。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1 15:3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特点介绍
山头外东晋墓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