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村位于石岐南9.5公里,
五桂山镇政府西南1.3公里处,驻紫泥环。辖18个自然村,518户,1986人。
清
乾隆和
道光年代称石鼓垯村,属良都管辖。1951年属五桂山区桂北乡管辖;1953年建石鼓乡(含龙塘),属第一区管辖;1958年分为石一、石二、石三、石四大队同属三乡公社沙涌耕作区;1963年石四大队析出,改为龙塘大队,石一、石二、石三大队合并为石鼓大队;1974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2001年11月行政村调整,石鼓村委会与龙塘村委会合并,称为龙石村民委员会。
境内原有
耕地总面积为2371亩,都是非常瘦脊的沙质土,常年种植
水稻、
花生、
蔬菜和薯类。矿藏品种有钨、锡矿、黑白陶土,蕴藏量少,花冈岩贮量较大,民国时期,村民利用农闲洗锡米谋生。北台涌流经境内约5公里多,河道弯曲,河面狭窄,1974~1976年间,对该河段进行全面整治,裁弯取直,拓宽河面为25~45米,取名为“红旗河”。陆路交通方便,处于城桂公路中点,西有马石公路与广珠公路相接。
1990年前后,工业兴起,经联社开办有沙场、石场、果场和鸡场,还有土石方工程队、建筑队、并开发曾哥潭度假区,后因经营不善而全部结束。1992年后,村委会筹集资金兴建厂房铺位20000平方米,实行招商引资,境内先后办有健威五金厂、南艺塑发、强华家具、南坑石场、恒泰家具、展豪玩具、味丰调味厂、广华电子厂、川田生活用品、怡和塑料厂、富升塑料厂、东泰织带等民营企业17家。1990年
工农业总产值25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009元,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119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为4800元。总产值对比增长4603.6%,农业产值增长95%,人均年收入对比增幅为375.7%。2003年,占地面积1500亩的镇龙石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境内工农业产值上升到4.3亿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6亿元,集体总收入225万元,纯收入为19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7200元。经联社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和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了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措施,并免费向村民供应口粮。
旅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975人,属中山侨乡之一,李剑、李镜芳是知名的侨商。张屋排、何屋排属
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传说山间有一巨石,击之如鼓鸣,故初称石鼓垯,后改称石鼓。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上青松,缓坡果木郁郁葱葱,溪堤翠竹,相互辉映。东有天葬坟山与长命水相接,南隔五桂山脉与南桥相近、西有南台与龙塘相连,北靠大尖山,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小盆地,18个自然村分布在盆地的周边。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站、信用社、老人活动中心、灯光水泥篮球场等公共设施,还有多间小食店、小商店。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1993年后为五桂山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机关以及公安、供销、供电、银行、工商、邮电、财税、医院等机构均设于此。境内有古墓多座,其中旗楼岭有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父亲之墓,大尖山南麓有清道光钦点御前侍卫郑锦峰的墓地,寿星塘有宋端宗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