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澍,
教授,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学科创始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4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获
医学博士学位。曾经先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会长、
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常务编委、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药杂志主编等30余种学术职务。现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致力于内科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尤其在心导管检查术、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水电解质平衡、人工心脏起搏和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等领域均取得过突出成绩,获得多项科技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50年代中后期从事心内膜下
心肌梗塞、裴德拉心肌炎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研究,其中1958年在国内首次以大系列病例报导心内膜下心肌坏死,改变了国内有关心肌梗塞部位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早在50年代,石教授就在天津开展心导管工作。60年代初,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作了系统研究,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70年代开始潜心于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临床与实验研究,创建临床电生理实验室,建立了整体和离体心脏电生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电压钳、膜片钳实验研究。此后,他在国内最早将
希氏束电图、窦房结电图等记录技术及房室程序刺激等研究手段应用于临床。石毓澍教授发表了有关心律失常和电生理方面的论文百余篇,其中发表“房室结双通道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有影响的论文10余篇。石教授是我国人工心脏起搏事业的开拓者之一,70年代初他就著文介绍并在京津冀及宁夏等地开展体内埋藏起搏术。1975年在国内作了首例报导了经病理证实为Levs病。
1980年以来,石教授主持和指导了各项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的有关论文曾获国家和天津市优秀科技论文奖。他主编出版专著9部,其中《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心律失常的专著,1980年初版后大受欢迎,1987年根据作者新的临床实践与心律失常的新进展,作了大幅度修改与补充再版发行,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1989年出版了《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它是我国第一部根据自己的临床资料完成的关于心电生理学的专著,并获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1980-1994年连续二次再版发行了石教授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共同完成的《冠心病》。1994年石教授总结了他临床经验和最新近展,出版了《临床心律学》,并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