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1924.8—2014.5.3),原名马汉三,曾用名马非、赵前等。1924年生,河北清苑县人。1938—1939年为晋察冀一分区战线剧社演员;1939-1942年为晋察冀一分区政治部文印员。1942年3月至1945年为晋察冀九分区县干部和敌工部干部。1945年12月至1948年12月在冀中新华社支社和《冀中导报》任编辑,记者、支社长。解放前,在战线剧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在剧社书画队做过多次抗日宣传。在《工作通讯》小报和《诗战线》担任文印员,参加报刊出版工作,写过多篇战地通讯、特写、散文,在晋察冀《子弟兵报》《冀中导报》发表。在担任《真中导报》记者、新华社冀中九支社副社长期间,采写过多篇通讯和诗歌,还曾短期主编过《冀中导报》副刊。1949年1月天津解放随军入城,先后任新华社天津分社科长、采编主任和《天津日报》副社长、社长、总编辑。1983年4月至1993年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离休。
人物评价
《天津日报》:
石坚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刻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注重实效。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干部。廉洁奉公,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石坚同志永垂不朽!
孙玉蓉:
在我的印象中,石坚同志总是懒概激昂、充满朝气与活力。他灿烂的笑容充满阳光,他热情洋溢的讲话充满激励。他从不吝惜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赞扬为解放区文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的老战友和接续前辈事业的年轻同志。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促进解放区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石坚,1924年8月生于河北省清苑县韦各庄。
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
七七事变”后,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14岁的石坚同志积极投身革命,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战线剧社社员、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文印员、冀中九分区敌工部
干事。
解放战争期间,石坚同志先后担任新华社冀中分社九支社代副社长,冀中导报社编辑、电讯编辑科科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石坚先后任《天津日报》社编辑科副科长、
科长。
1949年11月,石坚调入新华社天津分社,历任记者、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等职务。
1960年6月至1966年,石坚同志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
“文化大革命”中,石坚同志受到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9月,恢复工作后,石坚担任天津日报社总编辑。
1980年6月,石坚同志当选天津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3年4月,石坚同志当选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任党组副书记。
1988年5月,石坚同志连任天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3年6月,石坚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
2014年5月3日13时37分,石坚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人物事迹
《天津日报》:
解放战争期间,石坚同志负责军事报道工作。参加了保(定)北战役报道,采写了《北线纪行》等通讯,并带领记者组出色完成了保(定)南战役的支前报道任务。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成长为我党新闻战线一名坚强的新闻工作者。
1949年11月,石坚调入新华社天津分社,历任记者、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等职务。参加了抗美援朝等事件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60年6月至1966年,石坚同志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他和编委会成员一起,坚定地执行党的办报方针,使《天津日报》成为宣传党中央精神、贯彻市委部署的有力舆论工具。他团结带领编辑部全体人员,报道了各条战线上的新生事物和先进典型,发表了许多质量较高的评论,一批文章被《人民日报》等中央报纸转载,组织了1960年毛泽东同志和天津人民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在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石坚同志受到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石坚同志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积极探索尝试新的采编思路,提出宣传报道要让报纸充满“活蹦乱跳”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情况,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组织采写刊发了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精品,培养造就了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新闻人才,带出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新闻队伍,为天津日报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在市委的领导下,石坚同志积极参与立法、监督和代表等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注重采取听取汇报、组织视察和检查等方式,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参与组织了我市首次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府负责同志座谈会,并形成了制度,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心竭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石坚同志仍然关心和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工作,积极为天津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担任天津市记者协会主席、市残疾人理事会理事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市杂文研究会会长等社会团体领导职务,为新闻、教育、体育、文化、残疾人、老年人等事业,特别是弘扬延安精神、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贡献了余热。
主要作品
石坚同志采写新闻、通讯、报告、随笔、评论等约数百万字,著有《大地风采》、《匆匆集》、《欧亚三国见闻》等,主编书刊杂志十余种。
《留下一片树荫——致妻子和女儿》
如果哪一天我死去
请谢绝送葬的人群
不要花圈,不奏衰乐
我不愿周围的空气那么低沉
送别的乐曲是《快乐的人们》
在奔往黄泉的路上
我也愿跟着愉快的歌声前进
我希望安睡在燕山一棵小树下
遥看我的第二故乡海之滨
从我悄悄来到人世
到结束了朝气蓬勃的一生
默默离开亲人
可以问心无愧地说
构成我生命的时间没浪费一秒一分
我回到大地的怀抱
将开始生命的第二个青春
我的骨灰将化作春泥
孕育着小树成长,留下一片绿荫
石坚:《修复李叔同故居的首倡者》,贾长华主编:《曹禺与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01.
石坚:《良师益友》,齐志文编:《记者莫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3.
石坚:《永远的怀念》,李汉荣等著:《散文2010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01.
人物回忆
李畅兴:
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公务员,1992年7月18日,我带着我的第一部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集《异军骁将》的打印稿,同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我的大学同学诗人张雪杉一起,试探着登门去请时任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石坚作序。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他得知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后,在表示欢迎的亲切话语中,洋溢着由衷的热情和为人的坦诚,还畅所欲言地同我们说工作、唠家常,并让夫人李辉端上一盘儿削皮儿切块儿插牙签儿的苹果招待我俩——他这毫无等级和代沟之隔的平易,顿使我局促释然,生发宾至如归之感......
石老先浏览了一下29篇文章的标题,趁我和雪杉坐在李辉画案旁边,兴致盎然地欣赏她挥动彩笔作画之时,他又认真而迅捷地选读了其中几篇全文,然后就心怡神阅地上前拉过我的手,笑脸却对着张总编讲:“这些内容源于农村基层,形象鲜活生动的文章,写得有气势、富文采,尤其是语言谨将、凝炼,风格独特,很值得出版!”倏地即转向我说,“这序我抓紧写,力争写好!”
仅仅十天后的7月28日上午9时许,他就把这篇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又情愫殷殷的2000余字抄写工整之《序》,以特快专递送达我手――政务、文事繁忙且年过古稀的石老,对我这个初识的业余写作者,竟然“言必信,行必果”地如此重视,怎不让我心折首肯地感动异常啊!
此书一面世,最先得知的石老,即打电话给我,那兴奋的语调,宛若他自己出了头本书。他又满怀期望地说:“你要继续在深入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中,注重到群众中汲取营养:我等着读你的新作!”此刻的我,慢慢放下电话,心潮久久难平——这首次正式得到的认可和勋勉,对我是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后,我同石老有多次交往,每次,他都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对我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从而使我不啻视写作为随意的业余爱好,更是当成一个党员弘扬正气的社会责任,从而主动作为。因之,在搞好从政份内工作的同时,我坚持不渝地精心耕耘,至今已出版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纪实文章专辑16部,每部都有石老睿智的点拨和辛劳的汗水!
孙玉蓉:
石坚同志是一位有着七十六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老领导,却又那么平易近人,对于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的事情,更是有求必应。2008年年初,社会团体年检时,我们被告知组织机构代码证已经过期,需要交纳罚款才能补办。一个群众组织的活动经费始终是困难重重的,无奈之下,只好去找热心的石坚同志帮忙。他听明白事情的原委后,立即给质监局局长写信,说明“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代码证过期,需交罚款。因该会经费困难,请考虑可否给以减免?套次麻烦您,实在抱歉”。局长很年轻,石坚同志很客气。有石坚同志说情,问题得以解决。为记住这次的经历,我保存了石坚同志手书复印件,每次翻阅,心中都感觉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