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子山城,位于辽宁省
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
棋盘山水库北岸,东陵区满堂街道石台子村东北山上,是汉至唐高句丽时代的建筑。
历史沿革
石台子山城在1980年沈阳市文物普查中被沈阳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87年5月全国文物复查中被确认。自1990年以来,先后4次对该山城进行了试掘与科学发掘。石台子山城已经被确认是高句丽山城中保存较完整,有石筑城墙、马面、门址及排水系统、点将台和
蓄水池等大型建筑遗迹的一处山城城址。
1990年秋和1991年春夏,为明确石台子山城历史时代、形制、结构和文次对山城化内涵,首次对石台子山城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工作,发现并清理房址一座,石砌灶址一处,灰坑20个,出土了一批具有高句丽时期特点的历史文化遗物。
1997年5月至11月,为全面认识石台子山城的建筑形制、结构、砌筑方式方法和它的军事防御功能,对石台子山城的墙体外侧进行了全面发掘,发现了山城的墙体、4座城门、10座马面和3处
涵洞。
1998年4月至10月,石台子山城被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清理了南门、东门、北门址的门道及内外部分,发现了由门道下部通向城外的排水系统,同时还发现了北门址有两次砌筑和两次被火烧毁的遗迹叠压现象及山城内蓄水池的具体位置。
2000年4月至10月末,石台子山城被进行了又一次发掘,确认了在西北门址部有早晚两期修筑门址的情况,认定了北门址的叠压关系和蓄水池的容量,解决了山城内遗址区中主要居住址的所在位置等问题。
石台子山城所在地原隶属辽宁省
沈阳市东陵区满堂乡石台子村,20世纪60年代修建
棋盘山水库时,村庄外迁,现隶属辽宁省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
遗址特色
综述
石台子山城城址内出土物与城墙基址处发掘的地层关系吻合,即只有
青铜时代遗物和高句丽时期(主要是中、晚期)的遗物,而无
汉魏和
辽金及后代遗物。而从西、北二门址的遗存情况看,晚期门址石墙叠压在早期门道之上,说明山城有早晚两期修筑。其中北门址保存最好,东、西两侧门础石尚存。
石台子山城发现有内圆形外带凸齿的铁门户。证明该山城城门具有上户、下枢的先进设备,为其他高句丽山城所罕见。总之,石台子山城的结构和遗物特点证明,其始筑时代应在4世纪末好太王占有辽东前后。
高句丽灭亡后,此城未再沿用。
研究者发现南、东和北门门道上的遗迹遗物有铸铁门轴套、铁门箍带、铁铆钉、炭化门边、门板等。此外,北门还发现有2次修筑城门的情况,上层所砌筑的门道墙,叠压在下层经烈火烧过砖红色的铺石之上,说明石台子山城曾有过一次火烧城门的经历。从石台子山城地层中发现的五铁钱和房址内出土的陶器等遗物分析,该城的砌筑时间应在隋唐之际 。
结构
石台子山城是借助山体的自然形势修筑而成的一座全封闭的石筑城址,南北狭,东西短窄.平面大体呈不规则三角形,西南北三面较高,东面缺口较低,周长1384.1米,城内南北向约长430米,东西向约宽286米。城址内有房址、灰坑,房址皆为石砌,灰坑形状各异,圆形居多,另有椭圆形及不规则长方形等。经过几次考古发掘,确认该山城有城门址四处,马面10座。
石台子山城分为内外两城。山城西北处山势险峻高,而东南部则较为低缓。山城东侧怪石突立,多为断崖哨壁。山谷口面向东南,蒲河依东侧山脚向东南流去。这是一座独立突兀的石山,俗称为石位子山,又称石台子山,山城亦因山而得名。经考古工作者对山城内个别地点的试掘,发现山城内高句丽时期的文化层堆积较厚,其中有房址、灶址、灰坑址等遗存。由此可以推断,石台子山城址当始筑于高句丽时代,应为高句丽设置于辽河左岸的一处重要军事城堡。
石台子山城的排水系统非常完善,由沟渠、涵洞和明渠组成:涵洞发现五处,其中三处位于门道下,两处位于城墙下,东门的排水系统由排水渠、滤沙池、沉井、涵洞和明渠组成,最为完备,石台子山城的蓄水设施发现于城内的山谷间,由蓄水池和拦水(滤水)坝组成:蓄水池呈直筒井形,现存深约5米,井口直径约9米,井壁全用樱形石砌筑。在目前发现的高句丽山城井形蓄水池中,这是最大的一座。拦水坝位于蓄水池的西侧高处,由西向东略呈斜坡状,面向下面的蓄水池。望台位于城内西南的高地上,是用樊形石围筑成“回”字形的墙体,中间填土夯实。望台外有土筑围墙,长约80米,宽约70米。山城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辽沈地区人们依山生活的习俗。
特点
石台子山城的城墙是由石材垒砌的墙体和马面两大部分组成。墙体依山势定其走向,可分东墙、南墙和西北墙三段。墙体随山势用石块筑成,断面呈梯形,暴露墙体宽约6.1米,顶残宽约5.5米,残高约2米多。壁石多为模形,厚薄大体均匀,打制规整,多系青灰色的水成岩和红褐色的火成岩。砌筑方法是把樊形石打制整齐的一面砌作内外侧墙面,内砌长
梭形的拉接石,互相交叉咬合,缝隙间填充碎石,逐层砌筑,不用任何黏合剂。内外墙面每层砌石均略收分,其中外墙面自下而上每米内收0.06米~0.08米,内墙面外侧因为夯土护坡,收分较小,每米内收0.01米~0.05米。整个墙体重心居中,依靠石块插合形成的拉力,墙体稳定,墙面平整牢固。
主要建筑
综述
石台子山城是高句丽山城中保存较完整,有石筑城墙、马面、门址及排水系统、点将台和蓄水池等大型建筑遗迹的一处山城城址。
石筑城墙
石台子山城的城墙是由石材垒砌的墙体和马面两大部分组成。墙体依山势定其走向,可分东墙、南墙和西北墙三段。墙体随山势用石块筑成,断面呈梯形,暴露墙体宽约6.1米,顶残宽约5.5米,残高约2米多。壁石多为模形,厚薄大体均匀,打制规整,多系青灰色的水成岩和红褐色的火成岩。砌筑方法是把樊形石打制整齐的一面砌作内外侧墙面,内砌长梭形的拉接石,互相交叉咬合,缝隙间填充碎石,逐层砌筑,不用任何黏合剂。内外墙面每层砌石均略收分,其中外墙面自下而上每米内收0.06米~0.08米,内墙面外侧因为夯土护坡,收分较小,每米内收0.01米~0.05米。整个墙体重心居中,依靠石块插合形成的拉力,墙体稳定,墙面平整牢固。
城门
石台子山城出土的城门共4座,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形制基本相同,除西门地势较高,未发现有山水下泄出口外.其余三门址均发现有泄水涵洞和明渠。
北门位于山城西北墙1号马面东侧,主要为门道及其附属排水系统组成。门道进深6米,宽4米,前部东西两侧各有长方形门
柱础与门枢础阶台联合体的门枕石。门柱础为方形上有方形的凹式柱卯,门枢础为方形,嵌有中部内凹的圆形铁铸枢碗。排水设施贯穿与门道东侧内外,由拦水墙、沉井、涵洞入水口、涵洞、明渠贯通相连而成。
东门位于东墙中段的谷口,主要为门道及荣盛石化附属排水系统组成,与北门形制大体相似。
西门位于西北墙段南北山头制高点中部山脊处,为门址中最高者,破坏极为严重,仅残剩两侧一至三层门壁墙。门道堆积有大量火烧碎石、草拌泥烧块、木炭灰堆积等。
南门位于山城南城墙段9号观面东侧,进深6.15米,宽4.1米,发现有铸铁门户和门枢、门铁箍带、铁铆钉等。
内城
在城内西南部有一个外方内圆的内城。外方长80、宽70米,内圆为两层台砌筑,第一层台直径8米,第二层台直径22米。据1991年发掘发现城内遗址有房址1处、灶址1处、灰坑(窑坑)20个。房址呈较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6.6、东西宽6.4米。房内有一道夯土间壁墙基,中有门,房内有柱洞12个,柱洞直径25~50厘米不等,深25~75厘米。
涵洞
石台子山城的涵洞铺设在门道下,平面呈“S”形,两壁用樊形石砌筑,高0.38米,宽0.68米,长8米。盖板石即为门道路面,入水口位于门道内东侧北部,出水口位于门道外西侧南部。石台子山城南墙段东侧9号马面东2.5米处发现了涵洞中唯一由城墙底部通过的排水设施。涵洞出水口高0.98米,宽0.86米,底部为人工铲平的山岩,两壁用较大的樱形石砌筑,顶部加盖大平板石。是石台子山城发现最大的涵洞,推测可能为缓解城内积水对城墙的冲击泄水之用。
点将台
石台子山城的点将台位于山城西南山关制高点的顶部,系人工外围砌形石中间填筑夯土的长方形高台,南北宽8.5米,东西长8.7米,残高约1.5米。视野辽阔推测当为望哨所之用。房址在山城也有发现,多为地面上的建筑,破坏较为严重,多系小碎石四面围砌方形或长方形矮墙,一面墙中间开有房门,内有曲尺形火烷和灶。
蓄水池
石台子山城的蓄水池位于山城中部两峰谷地之间,东距山城东门址约30米,由拦水石坝与蓄水井共同组成。拦水石坝位于蓄水井的西侧,为一南北向、面呈弓形的石砌建筑,横亘于谷口,南北两端紧接两侧山坡,其西侧有一道路南通坝顶,二者呈“丁”字相接。拦水石坝和半封闭环形石墙对蓄水井形成了包围,既起到了拦水滤水的作用,又起到了保护蓄水井的作用,堪为高句丽山城中蓄水池建筑的典范。
文物遗存
综述
石台子山城是高句丽山城中保存较完整,有石筑城墙、马面、门址及排水系统、点将台和蓄水池等大型建筑遗迹的一处山城城址。
石台子山城出土的遗物数量众多,约有两千多件,多为高句丽时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石器、铜器及骨器等。陶器有
罐、
瓷、
盆、
壶、
钵、
瓢等,铁器有铁
斧、铁罐、铁
矛、铁带扣、穿孔甲片及多种形制的铁制品。
马面
石台子山城出土的马面共有10座,分筑在墙体各段,其中西北墙有6座、南墙3座、东墙1座。依据其基础形制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有阶台式马面,相对较宽大,一种为无阶台式马面,相对较小。阶台式马面共有6座,包括1号、3号、4号、5号、6号和9号,除6号马面为方形圆角基础外,其余均为方形方角基础。无阶台式马面共有4座,包括2号、7号、8号和10号,均为方形方角。马面除10号形制特殊外,大部分马面长宽均在7米~9米左右,占地约80~100平方米,其中阶台式基础马面一般宽于马面1米左右,残高1米~2米,均使用曲尺形石材构筑,与城墙墙体连续错缝砌筑,其相邻两者之间距离远者为73.8米,近者48米,均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确保两相临马面与其之间城墙防卫的相互呼应。10号马面位于山城东侧北部,边长3米~4米,其形制系后期贴筑于墙体外侧墙面而成,疑为后期为加固这段墙体所砌。
陶器
陶器可辨器形有瓷、罐、盘、盆、碗、
钵、
纺轮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次为
夹砂陶,
釉陶和夹滑石陶少见。陶色以灰和黑色为主,还有黄褐、红褐和红色。少量陶器外表灰黑而胎心为红褐。陶质较硬,火候较高。器表面以素面为主,经压磨,表面光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戳印纹和暗压网格纹,少数陶片有缀合孔。制法以轮制为主,泥片接筑法多施于大型器。在器底部发现有“天”和“土”字。器耳以桥状为主,也有半圆型盲耳,均贴附器壁。釉陶有青灰、黄褐和红褐。
铁器
铁器有兵器、生活用器等。以兵器为常见,有
甲叶、
钉、
削、刀、
钩、环、、
门钉、门白、门轴套等。制法以锻制为主。
铜器
铜器有铜
扣和饰片,多为小件饰物。骨角器有刀柄、替、磨制有空孔骨片等。
石器
历史文化
艺文
石台子山城
湖山犹有高城堞,留与游人论短长。
传说轶事
据史书记载,在东汉建武四年(28)七月,辽东太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王知道难以对抗,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固守国都——尉那岩城(也是一座山城)。汉军认为城里到处都是石头,肯定没水,那么多人还不得渴死啊,所以一直围着不肯撤兵。高句丽王同汉军耗了一段时间,但还是有点顶住了,就派人拿着山上池水里面的鱼,用水草包好,带上酒菜去劳汉军,并向汉军赔礼认错。汉将这才知道城里面原来有水源,一时半会儿恐怕打不下来,就借驴下坡撤军走了。高句丽因此保全了山城。所以为了战争时防守的需要,高句丽山城内都有自然形成的山泉、溪水或人工构筑的蓄水池等。
文物价值
石台子山城出土的遗物为认识和研究石台子山城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内涵提供了详细的实物资料。
石台子山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拒守蒲河河谷的交通要道,往东南可以进入抚顺地区到达高尔山山城(高句丽西睡重镇新城),是高句丽一处重要的山城城址,对高句丽历史和文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
石台子山城较好地保存了高句丽山城的原貌,为认识和研究高句丽山城的基本特征、时代以及文化内涵提供了详细的实物资料。
石台子山城经历年发掘证明的完整的城墙和城门结构,明确的马面、角台、泄水和排水涵道和涵洞,清晰的地层关系和遗迹现象,以及主要遗迹、遗物的单纯而明确的时代特征,为辽河流域中游,高句丽民族直接在青铜文化地层(主要是高台山文化类型)基础上建造山城,提供了明确的考古学范例。
石台子山城规模不大,但保存较好,结构严谨,筑城石料加工精细,砌筑规整,防御设施完备,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诸多高句丽山城中晚期山城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山城所处地理位置,正是辽西通往辽东的“北通道”的冲要之地。其西为古辽河渡口,东北望催阵堡山城,东是高尔山山城,与石台子山城互为特角之势,是拖守辽河一线渡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城址。
石台子山城的发现和发掘,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和认识高句丽民族的政治、军事、文化、建筑、艺术、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和东北地方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
1996年,石台子山城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石台子山城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石台子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台子山城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东陵区满堂街道石台子村东北山上。
交通信息
从沈阳市区出发,经过全运五路、沈本大街、四环路、森林路、映山街、秀湖环路到达石台子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