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手桃花水母
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动物
短手桃花水母是水母的一种,体态晶莹透明,分布于中国湖北地区,属于中国特有物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评估等级为近危 NT,几近符合易危 。
物种学史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研究专家认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1726年(清雍正三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中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
秭归,可以说“桃花鱼”是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生活习性
当短手桃花水母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中毒身亡,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 :湖北。 中国种群占全球比例 :中国特有。 短手桃花水母生活环境湿地——季节性淡水池塘(储水面积少于8公顷)
体型特征
伞体明显扁于半球形,直径 7~ 15mm.缘膜狭,约为伞径的 1 /5。触手短粗,呈圆锥形,数目为145~ 400条,按其长短分为4级,排列不规则。水母不游动下沉时,触手立即伸展,呈细长线状。4条主辐触手不比其他触手为大,长约为伞径的1 /3。胃大,垂管长,伸达缘膜孔之外,口具4片较大的唇。触手上的刺丝囊疣为低圆锥状 ,排列不规则。每个刺丝囊疣具 5- 8刺丝囊。生殖腺4个,囊状较大,绿色,平衡囊管状,数目为 92~ 158。
新种与 Craspedacuta sinensis相近 ,但新种的刺丝囊疣低圆锥状,生殖腺囊状,大 ,褶皱,绿色。这些特征与C.sinensis有着明显区别。
生态
淡水水母生活在与河流隔绝的水潭中,而与河流相通的水潭,来发现有水母存在。水母生活的水体,其水的 PH在6至6.5之间 。
在自然环境中,当水温3 ℃ 时( 当时气温为-2 ℃ ) 就有淡水水母出现,水温 6 ℃时,水母活动 正常。水温8 ℃时,伞体的脉动每分钟38-46 次。在室内观察,伞体脉动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超过25 ℃时,脉动次数则减 少;当水温达34 ℃时,水母即死亡,伞体及触手完全伸展。
在水潭近边缘处,水母的数量较为密集。水母游动时,有 两种姿态,一 种是触手细长,向反口面方向完全伸展,也随之摆动。据我们检查生殖腺观察,前者为雌性,后者为雄性。雌雄水母在同一水体出现,只有过两篇报 道。我们在湖北秘归及四川乐山等一些地方均发现雌雄水母在同一水体中出现。在检查水母的生殖腺过程中,成 熟的卵细胞易见,精子不 易见,只是在12月下旬采到的标 本,培养到次年2月中旬方见成熟情子,到3月间精子即易见。可能是精子较卵成熟为晚。
水母在水中向下游动时,伞体同样收缩,也有的伞体停止脉动,自然下沉。摄食时,在水底或水潭边缘浅水处水底,伞体口面向下,伏在水底,如扁盘状,触手向四周平直伸展。以口、唇有节奏地收缩,吞食外物,当时触手不起作用。人工饲养下投食时,也如此摄入。我们发现一个直径约20毫米的水母,一连吞入两个长7毫米的小 蟒蚌。
据1982-84年的观察,每天上午10 时左右,水母在水潭表层游动数量最多,至12时数目大为减少;下午2-4 时,水母数目不如上午多。我们观察,淡水水母出现数量多少与天气的阴晴似乎有一定的关系。在多云天气,水母浮在水面的数量较多,而在晴天日光照射下,水母数量则减少,此时多下沉水底。在室内饲养中,在清晨和傍 晚时,水母在水的上层游动较多,其他时间多伏在水底蠕动。
保护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近危NT几近符合易危 VU B1ab(i,ii,iii,iv,v)c(i,ii,iii,iv) 。
保护措施
政策性保护行动-立法-规划-国家层次
沟通与教育-科普宣传
科学研究行动-种群数及分布范围
科学研究行动-生物学及生态学
科学研究行动-生境状况
生境与实地保护行动-保护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8:06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