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尖蚧
同翅目盾蚧科动物
矢尖蚧又名矢尖盾蚧、矢尖蚧壳虫、箭头蚧等,是同翅目盾蚧科矢尖蚧属害虫。雌虫蚧壳长形,稍弯曲;上端尖,下端宽,前窄后宽,末端稍窄形似箭头;蚧壳褐色或紫褐色,中央有一条纵脊,前端有两个黄褐色小壳点;体橙红色,长形,头顶较平钝,胸部长;腹部短,前胸、中胸及后胸均有横沟分开;体背面,特别是头胸部背面高度硬化;在腹部边缘有许多臀棘,背腺数目多,臀板末端较圆;雄蚧壳长形,白色,较小;体橙红色,复眼黑色,翅无色,足和尾部淡黄色。因雌成虫介壳长形,紫褐色,前窄后宽,似箭头形而故名。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蚧壳长2.0~3.5亳米,棕红色,前端尖,后端宽,正中有1条纵脊,形似箭尾,第次蜕皮壳留在蚧壳的前端。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橙黄色,胸部长度约占体长的1/3,明显分为3节。口喙长。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央1对臀叶分2叶,臀棘成刺状。肛孔圆形,位于臀板背中扁前方。雄蚧壳长1.25-1.65毫米。狭长。粉白色。背面有3条织脊;雄成虫体长0.5-0.8毫米。细长,橙黄色。具翅1对,透明,腹末交尾器尖,约与体等长。
:长约0.18毫米。椭圆形,橙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0.23-0.25毫米,草鞋形,橙黄色。触角、足发达,能爬行。蜕皮位于前端淡褐色。二龄幼虫长椭圆形,淡黄色,口针细长,触角和足已消失,蚧壳为3束白色蜡质絮状物,壳点也位于蚧壳前端。
:前蛹长0.7~0.8毫米,长卵形,橙黄色,腹末黄褐色,眼黑褐色。蛹体长为0.8-0.9毫米色较前蛹深黄,触角已见分节,尾节的交配器突出。
地理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安徽
为害状
以雌成虫、若虫固着于叶片、果实和嫩梢上吸食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导致叶片畸形、卷曲、枝叶干枯,削弱树势甚至枯死。果实受害处成黄绿色,外观差、果味酸。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还可诱发煤烟病。
发生特点
生活习性
雄成虫有群集叶背为害趋光性很强、扑灯的习性。雌虫分散为害,交配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产卵。只能行两性生殖。卵产在蚧壳下母体后端每雌虫各代平均产卵量:一代1478粒,二代38.7粒,三代165.1粒。卵的孵化率很高,可达87%~100%。初孵若虫行动活泼,到处爬行,活动1~3小时后,即固定吸食汁液。足逐渐变小,次日体上开始分泌蜡质,2、3天后虫体中部分泌灰色薄蜡质,后也盖住虫体后部。经过蜕皮3次后为蛹。
发生代数
矢尖蚧在福建沙县年发生4代,江西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年发生3代,主要以未产卵雌成虫在叶背及枝条上越冬,部分产卵雌成虫和二龄幼虫亦可越冬。越冬代成虫的高峰持续期长达5个月以上(当年12月至翌年4月)。
发生期
矢尖蚧在江西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各代幼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
消长规律
1.气候:矢尖蚧成虫在平均温度19℃以上开始产卵繁殖,10月下旬在日平均温度17℃以下停止产卵繁殖。温暖湿润有利于矢尖蚧生存,高温干燥可使矢尖蚧幼虫大量死亡。
2.栽培:密植柑橘园树冠交叉郁闭易使矢尖蚧盛发,大树矢尖蚧发生较幼树重。
3.天敌:矢尖蚧天敌种类较多,对控制该虫有一定的作用。
防治方法
加强虫情测报
在第一代幼蚧出现后,应经常检查上1年的秋梢叶片或当年的春梢叶片上雄幼蚧的发育情况,如发现有少数雄虫背面出现“飞鸟状”3条白色蜡丝时,应在1~5天内喷布第一次药。也可在3月下旬至5月初第一代幼蚧发生前,直接在果园观察有无初孵幼蚧出现,在初见后的21~25天内喷布第一次药,隔15~20天喷第二次药。也可在5月上中旬和下旬各喷1次药。有越冬雌成虫的上1年秋梢叶片达10%,或树上有1个小枝组明显有虫,或少数枝叶枯焦,或上1年秋梢叶片上越冬雌成虫达15头/100片时,应喷布药剂。
药剂防治
可选用40%杀扑磷乳油1500倍液,或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喷施。
农业防治
冬季彻底清园,剪除严重的虫枝、干枯枝和郁闭枝,减少虫源,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冬季和春梢萌发前喷松脂合剂8~10倍液,或95%机油乳剂60~100倍液,消灭越冬虫卵。
生物防治
日本方头甲整胸寡节瓢虫、湖北红点唇瓢虫、矢尖蚧蚜小蜂和花角蚜小蜂等为矢尖蚧的天敌。在矢尖蚧发生2~3代时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9 21:4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