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体魄来自
睡眠”。这是科学家们新近研究后提出的观点。
睡眠是
生命的基本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如同空气、食物和水一样。人的身心疲劳主要是靠充分的睡眠来恢复。如果长期
睡眠不足而又想能使身体保持
健康,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规律而充足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认识正常的睡眠规律,并遵循这种规律,才能保证良好的
睡眠。
好的睡眠方法
1.舒适的睡眠环境
首先是卧室。卧室的亮度对睡眠有很大影响,依个人习惯而定,一般以黑暗为佳。尤其是
神经衰弱患者,卧室里即使有一点光线透入也可能会扰乱睡眠。卧室里要保持安静,高分贝的声音不利于睡眠,但单调声音或慢拍音乐有助于入睡。卧室的温度要适宜,尽量做到冬暖夏凉,一般以21~25度为最佳。但不能过多吹冷暖气,以防生病。
其次是卧具。卧具的选择当然与个人习惯有关,但适当硬度的床和枕头对睡眠比较有利,太软或太硬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2.规律的睡眠时间
规律的睡眠有助于人体内神经活动的相互协调,对神经衰弱病人缓解病情十分重要。
3.睡前进食要合理
饮食与睡眠有着极大的联系,“胃不和则寝不安”,睡前吃的过饱或过少都会使人感到腹部不适,影响睡眠。研究表明,睡前适当摄取蛋白质、脂肪和钙质有利于睡眠,如睡前喝一杯牛奶等。
睡眠规律
正常睡眠规律
睡眠是受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睡眠与觉醒中枢控制的大脑复发性的生理活动,人类的睡眠可分为五期、两相:第一期,人躺下不久,意识处于模糊状态,身体有飘浮感觉,此时如醒来,则会否认已入睡。第二期,此时睡眠甚好,掰开眼睑不见光,眼球也不动,如此时醒来,仍有未曾入睡之感。第三期,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阈值提高,有睡眠感但不深。第四期,睡眠最深,无精神活动,无眼球活动,生命体征正常,不易被叫醒。第五期,伴有眼球快速水平颤动、中枢神经和
植物神经大量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梦境。上述前四期叫非眼快动相睡眠(NREM),时间约80~120分钟,第五期叫眼快动相睡眠(REM),时间约20~30分钟。这两相睡眠交替循环,每夜约有4~5个循环周期,约6~12小时。慢相睡眠时,
脑电图表现为缓慢的节律,这种睡眠相,与疲劳的消除和精力的恢复有关。而在快相睡眠时,脑兴奋性反而加强,脑电图表现为快速的节律,此种睡眠与智力发育有关。如果
睡眠不足,久而久之,易出现脑电图缓慢的波形,导致思维能力和耐力下降。睡眠大体上可分浅睡和
深睡两种状态。睡时两眼快速地运动即为浅睡;睡时眼球不动或仅有缓慢运动即为深睡。在一次正常睡眠周期中,深睡和浅睡是交替进行的。人入睡后会很快进入深睡,且逐渐加深,达到沉睡状态。这种状态无梦,可维持60~90分钟。经过深睡,人返回到浅睡,进入梦境,这时除眼球出现快速活动外,还可能有梦话、笑容或笑声,或被噩梦惊醒,或翻翻身改变一下睡姿,又继续睡去,进入下一个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约有4至6个周期,而且随着周期进行,深睡眠时间变短,浅睡眠时间增加,直到早晨醒来。所以睡眠正常的人一个晚上应该做几个梦,而且是不常醒的,但是我们通常只会记得快清醒前所做的梦或根本不记得有梦。做梦多的人通常是脑活动受到干扰,出现较多的浅睡眠。正常人的浅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30%,深睡至少应占一半以上。深睡多出现在上半夜,后半夜则以浅睡为主。
一般人的最佳上床
睡眠时间是在21-22时,这是因为人体在22-23时将出现一次生物低潮,如果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在23时还未入睡,那么一过24时,就很难睡着了。对于年龄较大及患
失眠症的患者,情况更是如此。所以按时睡眠非常重要,如果经常不按时睡眠,就会扰乱生物钟,引起失眠,容易发生神经衰弱。有些人需要在夜间工作、白天休息,一开始会影响睡眠,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建立起新的睡眠时间条件反射,调整
生物钟,以适应这种变化。准时睡眠也要按时起床。据研究认为:早晨5时左右起床最为合适,因为早晨5-6时,是生物高潮的顶峰,此时,人的精力最为旺盛。另外,午间短睡也是较好的习惯。如果自己的工作学习性质的不允许按照正常睡眠时间睡眠,则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进行安排,但一定要注意按时睡眠。
合理睡眠时间
正常人的睡眠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长睡型,每天睡眠在9小时以上,第二种是短睡型,每天睡眠在6小时以下,第三种是中睡型,每天睡眠时间平均7.5小时。据科学家分析,大约90%的人是中睡型,而长睡型和短睡型的人各占5%。这种差别只是生理的需要量的差异,并不是智力上的差别。不管是哪种睡眠类型的人只要能达到自身的睡眠需要量,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因此
短睡者不必担心自己的睡眠短于常人,而长睡者也不要顾虑自己的睡眠长于常人,中睡者更不必向短睡者或长睡者看齐,缩短或延长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切应以自身感觉良好为标准。
睡眠不足固然不好,但睡眠过量也不并是好事,睡得太多,反而使脑子昏昏沉沉,有碍于工作和学习,也有损于身体健康睡眠结构与年龄有关睡眠是人们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绝非睡眠时间越长越好。不同年龄的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龄越小,大脑皮层兴奋性越低,对疲劳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时间也越长。而到了老年,大脑皮层功能不如青年人那么活跃,体力活动也大为减少,所以需要睡眠时间也相应地减少。睡眠的时间,随着年龄的不同,所需要的正常时间也有所差异。人在新生儿期,每天要睡16到18个小时;3至5岁期间,睡眠量逐渐减少到每天10到12个小时;学龄前儿童,每日约需要10小时以上,学龄儿童,每日需9-10小时,13-17岁,每日需要8-9小时,青春期后,睡眠量7~8小时;到了60岁上的老年人,一般每天睡6~7个小时,而且睡眠不连续,往往时睡时醒。睡眠状态的分布也随着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出生时浅睡眠占50%,两岁时占30~35%,到十岁时则占25%。以后保持稳定状态,一直到六七十岁才又有明显下降。深睡在儿童和老人中相对为短,青壮年相对较长。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平均数,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这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与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也有一定关系。到底睡多长时间最为适宜,这是很难一概而论的,因睡眠时间的长短与个体差异比较大,但一般认为以7-8小时为宜。美国加利褔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列普克对100万人进行6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天平均睡足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一般可达80岁。凡超过或低于这个平均数越多的人则提前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一个人睡眠是否足够,主要看他白天能否保持清醒。睡眠的好与坏,不应简单地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以是否消除了疲劳,精力是否充沛来评判。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100多万人观察后得出结论:那些每天睡8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人,以及那些每天只睡4个小时或不足4小时的人,他们的寿命缩短。而每晚睡6至7小时最有助于延长人的寿命。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睡眠时间远远少于上述时间,但他们同样工作、生活得很好。所以,睡眠的好坏,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睡眠的时间,主要看睡眠的质量,也就是整个睡眠中深睡时间的长短。比如,有些老年人每天睡眠的时间加起来常常超过5~6小时,但仍然时时犯困,主要是老年人真正能达到深睡和中睡的时间并不多,而大部分时间是在浅睡和轻睡中度过,所以质量不高。相反,有些人睡眠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能保证一定的深睡时间,也能取得很好的休息效果,不会感到“缺觉”。
做梦
做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做梦有益于睡眠,我们应该消除对梦的恐惧心理。梦的出现标志着三点:一是睡眠良好,因为80%的梦是在睡眠的第五期发生的;二是大脑功能健全,因为痴呆、植物人是没有梦的;三是有利于健康,这是通过梦剥夺试验证实的。适当的做梦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而只有那种每天一进入睡眠,就一直不断地做梦的人,才可能是身体不健康的迹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的内容五花八门,是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绪、健康状态等有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会因夜晚做的梦而困扰:或担心做的梦有预兆,或担心梦多会影响健康。其实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我们对梦的产生有正确的了解,就能排除对梦的恐惧心理。传统观点认为,做梦会影响睡眠效率,其实不然。现代生现生理学的观点,做梦正是脑细胞休息的标志,做梦是一种对人们精神生活至关重要的功能。做梦本身是不会影响睡眠与健康的,问题就在于有些人对待噩梦的心态不健康。根据脑电图显示:当大脑处在积极兴奋状态时,出现频率较快的
快波,当人们入睡时,脑电波的频率明显降低。生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睡眠中不仅出现频率慢的慢波,也出现频率快的快波,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慢波睡眠阶段与
快波睡眠阶段是交互出现的,其中以慢波睡眠时间较长,可达一个半小时,而快波睡眠在半小时以内。如此交替出现四、五次,度过一夜的睡眠。快波的出现是大脑神经细胞进行活动的一种表现,它表现此时人们正在做梦。虽然脑电图显示眼球在快速转动,心电图显示心跳和呼吸也加快,但却很难醒来,这时睡眠是深沉的。因此,科学家研究表明:常做梦是保护大脑健康所不可缺的生理活动的一环。梦是一种心理、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有的梦却杂乱无章,与现实和心理、生理毫无关系,来无因,去无果,无须追究,以免扰乱自己的正常心态,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