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鲷
鲈形目鲷科动物
真鲷是鲈形目鲷科真鲷属鱼类,又称正鲷、红加吉、加吉鱼、铜盆鱼、大头鱼、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和红鳍等。体长椭圆形,侧扁;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长约为体高的2倍;头较大,前端甚钝;口较小,端位;背鳍单一,硬棘部及软条部间无明显缺刻;臀鳍小,与背鳍鳍条部同形;胸鳍长于腹鳍;尾鳍叉形,边缘黑色;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侧线完整。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腹部为白色;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动物学史
真鲷的人工繁育研究,最早为日本广岛国立养殖场的西冈等人于1925年开始进行产卵和形态发育研究。1964年日本神奈川县观音崎水产生物研究所首次获得人工繁育成功。20世纪80年代,日本真鲷养殖产量达3.8万吨余,年育苗量为数千万尾,种苗大部分用于放流增殖,小部分用于人工养殖。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真鲷的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取得试验成功。在广东,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和南海水产研究所于90年代初获得真鲷人工育苗成功,达到规模化育苗水平。
形态特征
背鳍Ⅻ-9~10;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3~56,侧线上鳞8,侧线下鳞15。鳃耙6~8+9~10。椎骨10+14=24。幽门盲囊4。
体长为体高2.2~2.4倍,为头长2.9~3.1倍。头长为吻长2.7~3.0倍,为眼径3.8~4.2倍,为眼间隔2.9~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8~2.0倍。
最大个体达10千克。体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从背鳍前部向吻端逐渐倾斜。头大,前端稍尖。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宽,隆起,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较大,椭圆形。口小,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犬齿4枚,两侧具臼齿2列,外列前部数枚稍尖内列前部为颗粒状齿带,其内为第三行不规则的粒状牙;下领前端具犬齿6枚,两侧为臼齿2列;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光湑,鳃盖后缘具一扁平钝棘。鳃耙短小。
体被中等弱栉鳞。除前鳃盖后缘及眼下缘至吻端处无鳞外,其余全被鳞。背鳍和臀鳍鳍棘部基底具发达鳞鞘,鳍条部基底被小鳞。侧线完全,位髙,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起点位于胸鳍基上方稍后,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部无缺刻,鳍棘强第三棘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冇交错,可收折于鳞鞘沟内。臀鳍短,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第二鳍棘粗强,其长约与第三鳍棘相等。胸鳍位低,尖长形,后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较小,胸位,始于胸鳍基略后下方。尾鳍叉形。
体淡红色,稍带绿色光泽。在体侧背部散布若干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其生活的最适水温为20~28℃。
生活习性
洄游
真鲷生殖季节洄游至水深30~40米,风小浪微,底质为乱石、砂砾之处产卵。每年2~3月水温上升后,黄渤海种群开始向西北移动,一支达中国青岛至连云港附近外海,另一支过山东半岛,经威海、烟台至莱州湾产卵。秋末,随水温下降,成鱼及幼鱼返回济州岛外海越冬。
中国广东大亚湾群山环抱,湾内岛屿众多,是真鲷产卵的理想场所。每年农历10月份以后,性腺日趋成熟的真鲷亲体,从外海陆续游至大亚湾中央列岛附近一带海区,在此集结产卵,冬至前后为产卵盛期,到春季前产卵基本结束后,亲体逐渐向外海游去。清明节前,在水深5米以内、风浪较小的湾内沿岸,常有成群体长2~3厘米的幼鱼出现。在农历4月份,幼鱼体长达4~6厘米时,游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适应性提高,群体逐渐向虎头门、大鹏澳东山口一带较深的海区移动。幼鱼体长12厘米以上,体重达100~150克后,大部分向外海游去。
食性
真鲷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龟、虾和藻类等。在人工养殖中,饵料可以小杂鱼为主,辅以贝类、小虾和小蟹等,亦可以配合饵料为主,辅以低值鱼虾蟹类。
分布范围
真鲷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在中国沿岸的真鲷可分为黄海和渤海、东海及福建南部、广东近海三大种群,其中以黄、渤海种群最大。
繁殖方式
繁殖习性
真鲷的性成熟年龄为3~4龄,但随地域或种群不同而有差异,中国黄、渤海种群多为5~6龄,福建种群的雌鱼3龄成熟、雄鱼2龄性成熟,广东近海的少量个体1龄可达性成熟。自然海区的真鲷产卵群体通常以3龄以上的个体占优势。
中国南北方差异很大,在厦门海区,产卵期是在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前后约2个月,盛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广东沿岸为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盛期为12月上旬至1月上旬。黄海、渤海产的真鲷繁殖季节为5~7月份,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水温为16~18℃。
真鲷为分批产卵类型、怀卵量与年龄和体重有关,体重达1千克左右的雌鱼平均产卵200~300万粒,体重达1.5千克的个体平均产卵400万粒。繁殖季节的性成熟系数,雌鱼为1.55~9.31,平均为4.59;难鱼为0.56~2.52,平均力1.52。
人工繁殖
亲鱼培育一般在海上网箱和陆上水泥池中进行。海上网箱的规格为3米×3米×3米或5米×5米×5米,放养密度通常为5~7千克/立方米,雌、雄比例大致为1.5:1;陆上水泥池的容积为50立方米左右,常流水,日换水量可控制在800%,放养密度要小于海上网箱,约为1~3千克/立方米。亲鱼止常生长的水温在12℃以上,能耐受9℃的低水温,在12~22℃的水温条件下,以冷冻小杂鱼加营养剂和促长剂或配合饵料进行培育,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17%。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亲鱼可自然成熟,当雄鱼出现明显的婚姻色(头和下腹部的黑色素都很发达,全身可见黑色),轻压腹部精液自流时,即可将雌、雄亲鱼移入产卵池准备产卵,成熟雌、雄亲鱼比例大致为1.5:1。
当亲鱼成熟度不理想,不能自行产卵时,可对体质健壮、腹部饱满的雌鱼进行取卵检杳,对卵子直径达600微米、卵核偏位的雌鱼适量注射激素进行催产。常用的激素药物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参考剂量为每千克体重雌鱼LRH-A 50~100克+HCG2500IU+维生素B12毫升,雄鱼减半。为减少亲鱼受伤,进行一次性全量注射为宜。注射后,将雌、雄亲鱼移入产卵池,经24~72小时后,亲鱼开始追尾即行产卵、排精。
养殖技术
种苗培育
⑴池塘准备
放苗前要确定清塘药物毒性已消失。池塘中水位1米以上,水色以褐色或黄绿色为宜。使用气泵和散气石充气或在池塘底部铺设PVC管,每隔5米在管上打小孔,以鼓风机充气。
⑵仔鱼下塘
每1/15公顷土池的放苗密度为50万尾仔鱼左右,一次放足,不要多次放苗。因为每批苗的体质是不同的,多批放苗会造成鱼苗大小差异悬殊,加剧培养过程中的残食现象,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受精卵在池塘中挂网孵化出膜后,要随时检查仔鱼生长发育情况,当发现仔鱼肠道贯通、有摄食行为时,在网箱内泼洒适口天然饵料。放卵或放仔鱼一般在清早或傍晚时进行,要避开一天中光照强烈、温度的时间,尽量减少环境对鱼苗的刺激。
⑶日常管理
这是鱼苗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水质管理、投喂、鱼苗生长及存活情况调查、鱼病防治等。
成鱼养殖
真鲷的成鱼养殖主要以网箱养殖为主,成本较低,有利于真鲷养殖业的发展。
养殖海区应是潮流平稳、水质清澈、盐度稳定、水温差小、水流交换条件好、无污染的海区。一般海流不超过0.2厘米/秒;水温年变化在12~29℃,真鲷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0~25℃,中国北方秋末养殖水温低于12℃时,可采取移入室内通过加热升温或取地下井海水越冬;盐度范围16~33‰,河口附近盐度太低,不宜设置养真鲷网箱;水深最好在5米以上,交通较方便。
苗种大小不一,网箱网目的规格也不一样,一般是1.0~1.2厘米的网目,适宜放养4.0~4.6厘米的苗种;1.2~1.5厘米的网目,适宜放养5.6~6.6厘米的苗种。
不同规格的苗种放养密度也不一样,通常5~8厘米苗种可按200~300尾/立方米的密度放养;一般大规格苗种放养量可控制在4~10千克/立方米,但初期以4~5千克/立方米为宜,生长达10千克/立方米时再行分养。为加快生长速度,放养量全过程控制在10千克/立方米以内为佳。通常放养20~50克的苗种,水温于14C时,养殖1年半每尾体重可达0.6~0.7千克;养殖2年,体重可达1.2~1.5千克,网箱养殖的真鲷比野生真鲷生长可快2倍。因中国南方水温高,生长季节长,故南方养殖真鲷比北方养殖生长得快。
对80毫米以下幼鱼,一般投喂生鲜饵料,即用生鲜杂鱼、虾绞碎后添加适量的营养剂、防病药物制成鱼虾肉糜投喂。对80毫米以上的养殖鱼,可在生鲜鱼虾肉糜中添加适量鱼粉,制成湿性颗粒饵料投喂。此种湿性颗粒饵料可随做随用,亦可成批制作,冷冻保存备用,此外,还可用市场出售的干性颗粒配合饵料投喂。随着鱼用饲料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外海大型网箱养殖技术的开发,以及自动投饵机的应用,湿性(MP)和干性(DP)颗粒配合饵料的应用已在真鲷网箱养殖中日见普及。在人工配合饵料中含蛋白质45%以上,主要蛋白质饵料是鱼粉;脂肪不低于6%;碳水化合物饵料有面粉、麸皮和玉米等;矿物质元素有钙、磷、钾、钠、硫、氯、镁等7种;微量元素有锰、碘、铁、铜、钻、锌等6种;维生素B62~6毫克,另外还加入复合维生素、虾头粉等。真鲷稚幼鱼期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50%,脂肪8~15%,其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的需要量非常重要,所需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均应及时添加。
为了改善养成鱼的体色,在配合饵料中可添加30×10-6~60×10-6
网箱养殖真鲷必须要有饵料台,饵料台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面积为1~1.5平方米。圆形饵料台的骨架用直径为8毫米的钢筋焊接成,周边高25厘米,底和周边用网目为0.25~0.30毫米的聚乙烯布缝制。方形饵料台用直径为10毫米的钢筋制成,周边高25厘米,缝制的网布同圆形饵料台。
鱼种刚进入网箱时,一般对环境不完全适应,常出现不积极摄食的现象,此时不宜立即投喂。鱼种进入网箱1~2天后开始投喂,这时鱼群易集中,摄食良好,同时也便于观察。在初投饲时最好能制造适当音响信号,训练鱼群到饵料台摄食,并逐渐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初投喂时约用10分钟左右将鱼集中到饵料台,然后再投喂,且投喂量一般要偏低,每天可投喂5~7次,每次约喂10分钟左右。水温在13~17℃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左右,连投2天;接着投喂鱼体重的1.5%,连喂2~3天;以后以2%的投喂量连喂2~3天,2.5%的投喂量连喂2~3天,连续投喂10~12天后,投喂量可增到3%。水温在20~28℃时真鲷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一般在鱼集中时先投喂饵料量的40%左右,余下的60%再慢慢投喂。如果采取定期停食与投喂相结合以及不断调整投喂方案则对真鲷生长非常有利。如水温在20~27℃(6~11月),每天投喂2~3次,每周停喂1次;从12至翌年5月,水温19~15℃时,每3天中只投喂2山在1412以下的越冬阶段,几乎不摄饵,但仍尽可能投些饵料以防体重下降。
在中国南方和日本南部,从5~6厘米的真鲷苗开始养殖,周期为1.0~1.5年,收获时的商品规格可达600~700克,养30个月可长到1.2~1.5千克;而中国北方的真鲷苗经越冬后养殖1年,约有30%的个体可达450~500克。
饲养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真鲷个体大,肉嫩味美,为名贵食用鱼,经济价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鳔可作药用。肉甘、平,补肾益气、治血养血。鳔:清热消炎。脂肪酸富含二十碳五烯酸(F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每100克脂肪酸含EPA5.0克、DHA19.4克,可作制药原料。
参考资料
Pagrus major.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23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