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海豚(学名:Delphinus),身体细而流线型。体色十分复杂而独特,通常十字交叉型,黄褐色在前灰色在后,背面黑色向下延伸,在背鳍下面形成V形区域。具白色胸斑。头前额喙平缓向倾斜,喙细长,相对较短。黑唇末端白色。背鳍大,位于体中央,形状从三角形至镰刀形。鳍肢中等大小,末端尖。尾鳍中等大小,后缘具明显的中央缺刻。
真海豚体形似鱼,体长为2米左右,雄兽的体形稍大。身体呈纺锤形,喙细长,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上、下颌的左右两侧各有40一65枚小而尖的牙齿,直径只有3毫米左右。额部的隆起不如其他海豚类明显,额与喙的交界处有明显的沟状缢缩。
背鳍为三角形,中等大小,上端尖,略呈镰状向后屈。鳍肢也是三角形,末端较尖,具5指。前2个颈椎愈合,14对肋骨中的前4一5对是双头肋,胸骨由4节构成。身体的背部为蓝黑灰色,
腹面为白色,二者间为土黄色或灰色,看上去就象是从鳍肢的上方向背鳍的后端画了一个弧线,弧线以上是灰色,灰色区的上方是蓝黑灰色;自肛门的稍后上方向背鳍的前缘也画有一个弧线,弧线以上也是灰色。两条弧线在背鳍的下方交叉,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黑色区域。从眼睛向后到肛门之间,通常有两条瓦灰色的带,从鳍肢的基部到下颌还有一条黑色的带,这条带一直延伸到下颌的下侧,然后朝口角方向呈“V”字形折回,通入下喙上缘的黑色带中或通入口角处。此外在眼睛至额和喙的交界处有一条黑带,在
喷气孔至额和喙的交界处还有一淡色线条。眼睛的周围有一个黑色的环。背鳍的中央通常有一个三角形的灰色、象牙色或白色的区域。雄兽的睾丸很大,每个长40厘米,直径15厘米,2个合重为7-8千克,位于腹腔之内,雌兽的子宫是双角子宫。
真海豚常以数十只或几百只为群,眷恋性很强,行动敏捷,以鱼类和
乌贼为食,特别是群游性鱼类,如
鲱鱼、
沙丁鱼、鲐鱼、
黄鱼、竹荚鱼、
带鱼等。当追逐鱼群的时候,常在水面上作频繁的起伏,并不时跳跃出水面。游泳的速度很快,瞬时速度可达30海里(约55km/h)。有时尾随在渔船、轮船的后面,或者在船头的波浪中随波荡漾。
真海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鲸目、海豚科、海豚属。该属中有短吻真海豚和长吻真海豚2种,因为它们在
背鳍的中央有一个三角形的淡色区,上
颌骨腭部左右有一个纵深的沟,这些特点足以同
海豚科的其他动物相区别。由于分布的范围很广泛,所以地方性的变异也很大,特别是喙的长度和体色的变化很大,以至于过去曾经被订为不同种的,其实都是属于真海豚。
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分布在大西洋及太平洋,主要生活在远洋及大陆架,短吻真海豚全长1.5米至2.2米,能重达200公斤,据说在2002年捕获的个体全长约2.35米 , 幼海豚体长约0.7米至1米 。 短吻真海豚头骨每边有41至54对牙齿,上颌要较下颌多一至两对牙齿。短吻真海豚并不是随机交配的,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独立种群。
长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分布在太平洋及南大西洋,主要生活在沿岸海洋,长吻真海豚全长约1.9米至2.5米,能重达80至235公斤,幼海豚体长约0.8米至1米。长吻真海豚的体型及颅骨都比短吻真海豚来得大,头骨每边有50至60颗牙齿。
此种地理变异很大,于1994年正式被分为两种,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及长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前者吻较短,胸侧颜色较亮丽与颌下至胸鳍之纵带呈鲜明对比,后者吻较长,胸侧较灰暗,暗纵带由眼连至胸鳍,因此远看眼点不清楚。有些学者甚至考虑将另一型吻端更长的真海豚列为独立的种类热带真海豚(Delphinus tropicalis)。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短吻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
无危物种(LC)。
长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数据缺乏(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