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用国际
需求方程式说明
国际交换比例的确定及其变动。Mill认为,一方的
供给构成了对对方商品的
需求,因此,
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商品的
价格是商品和
货币的比例,是卖方
需求货币,买方需求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因此价格中的商品和货币的比例也就等于整个商品
供给和商品
货币需求的比例。由于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也使商品的
价格常会自行调整,也使供求达到均衡。他假设两个国家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相互
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这样才能使两国
贸易达到均衡。Mill用
物物交换说明相互
需求变动决定
贸易条件变动,把商品与
货币的关系变成商品对商品的关系,得出国际需求方程式。
假定中、日的茶壶和茶杯交换比例为1:3,两国的彼此
需求相等,都为这一比例的100倍,即日本对中国的茶壶的
需求量为100×1=100,中国对日本的茶杯需求量为100×3=300,这时,国际需求方程式为:
如果两国的相互
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
国际交换比例将进行调整,形成新的需求方程式。假定中国对日本的茶杯
需求量由原来3个的100倍下降为80倍,而日本对茶壶的需求量仍为100倍,这时,日本为了得到中国的茶壶,必须降低茶杯的
交换价值。假定交换比例为1:4,这一交换比例的变化,一方面将刺激中国对茶杯的
需求,使其对茶杯的
需求量由80×3上升为80×4,另一方面将抑制日本对茶壶的需求,其
市场需求量可能为80×1,于是,新的需求方程式为:(80×1):(80×4)=1:4
Mill的
相互需求理论对
比较成本理论作了两点补充:一是补充了
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二是补充了
贸易利益如何进行
分配的问题。但是这一理论有其局限性。这个原理只适用于
经济规模相当,相互
需求对
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如果两个国家
经济规模相差悬殊,小国的
需求相对于大国来说微不足道,那么,大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也就是两国间的
贸易条件。例如在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以前,委内瑞拉和美国在汽车和石油方面的
贸易关系就是这样。委内瑞拉是小国,在美国市场上占的份额很小,他从美国进口汽车,对汽车的
需求并不能因此而增加多少,他向美国出口石油,对美国石油市场影响也不大。因此,委内瑞拉和美国进行
贸易,只能按照美国的
价格购买汽车、出售石油,两国之间的
贸易条件,实际上是美国国内汽车与石油的交换比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国与小国之间开展
贸易,一般来说,小国分享到的利益要相对多一些。
Ricardo的
相对优势理论只是证明了国家分工和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好处,但带来的好处有多少,贸易双方各占了多少,这些问题Ricardo并没有解决。Mill第一次用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解释了
贸易双方获得利益的范围,用
相互需求原理,解释了
贸易条件 的决定,并利用贸易条件,说明了
贸易利益在贸易双方的
分配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对Ricardo理论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