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裾,即襜褕,汉衣冠体系中的一种款式。语出《
说文解字》,是
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裋褕,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
曲裾。(有同袍
习惯性的把直裾与直裾
深衣划
等号实际上是错误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
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
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
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
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马山出土的战国中期直裾袍,有绢、纱、罗、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多以
丝绵充絮,为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
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马山楚墓出土
袍服袖展最长者(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5)达345厘米;袖展最短者(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也有158厘米。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外要配以穿着
曲裾深衣或者
素纱襌衣。
印花敷彩丝绵袍,西汉,袖通长250厘米 身长129厘米,1972年湖南省
长沙市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印花敷彩丝绵袍用
印花敷彩纱做袍面,素纱做衬里,内填充丝绵絮。衣形为交领、右衽、直裾式。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印花敷彩丝绵袍、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袍从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直裾绵袍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宽41厘米,袖口宽30厘米,
腰宽48厘米,下摆宽57厘米,领缘宽29厘米,摆缘宽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
交领、
右衽、直裾,袖与下摆镶大幅的
宽缘。
早期的直裾袍通常是一种
常服,而非礼服。
新莽末年三辅将士东迎更始的部队,见诸将都穿“妇人衣”诸于绣镼(也就是直裾的“襜褕”),以为非礼,故而大失所望,更有人因此亡去。待到洛阳见到时任
司隶校尉的
刘秀,见
王莽制度尽革,汉家法度尽复,乃倾心于
光武,更有前汉老吏泣下曰“不意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到了东汉,襜褕出现在宴会等
正式场合。东汉的许多
画像石,
画像砖和壁画中可常见罩住外衣的
大袖襜褕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