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yòu rèn)是
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
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
少数民族的服装,
前襟向左掩,异于
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
孔子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
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衽,本义
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
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
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
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
传统习俗,死者之服(
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
生时。”
(孔颖达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
时带并为屈纽,使易
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
论语·宪问》: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
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被人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就读于
震旦学院。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古代周边少数民族服装为左衽,
前襟向左掩,
孔子称为“被发左衽”;而中原汉族为右衽。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