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盟(拼音:mé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盟的本义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引申泛指缔约联合,又引申为说出表示和平的誓言。另外,盟也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设在自治区和县之间,其行政地位与地区行政公署相同。
文字源流
“盟”始见于甲骨文,作图1、图2,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但后期金文在形体上变得更加复杂,上部从“朙”或“明”,有的字形在“皿”上加一横,如图6。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金文的形体进行了改造,上面写作“囧”,下面写作“血”(图15)。小篆也有上面写作“朙”(图12)或“明”(图14)的。隶书依据小篆,上面写作“明”或“朙”,下面写作“皿”。楷书作盟。
在契文考释中,有些古文字学家将卜辞的“盟”字与“”字相混淆,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则将“图A”既释为“血”又释为“盟”,《汉语大字典》亦同。《说文解字·囧部》:“《周礼》曰:‘国有疑则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duì,一种青铜容器),以立牛耳。’”“盟”的本义是立誓缔约。“有疑”是不和的意思,诸侯国之间有不和而需解决时,则举行会盟缔约。会盟缔约有一定仪式,就是“杀牲歃血”。参加者需割牛耳,饮牛血(并非真饮,只是在嘴上涂一下),在神前立誓表示诚信。所以以“血”为“盟”也是有情可原的。
参证上述相沿因循的古代约盟的礼仪,约盟的朱盘玉敦为器皿,其中的“图A”“图B”等(或有所简化)即象所指朱盘或玉敦之器皿形。约盟时杀牲割左耳歃血,其中的“图D”等(或有所微异)即象所用牲血或牲耳之仪物形。而后“盟”的构造由取象演化为兼取意,结构成分便有所变更。在图1、图2的甲骨文中,上部为“囧(jiǒnɡ)”,字形像窗,也有光明之义,在此可理解为强调公开发誓缔交。金文作图5-8,上部从“囧”、“朙”或“明”。“朙(明)”既是表示音读声旁,也兼有明誓的意思。“盟”与“明”,上古音原同属明母阳部,中古音还均为明母庚韵,《广韵》亦同注武兵切,而有的字书则以“明”直音“盟”,故音相同义相通。《左传·昭公十三年》解释曰:“再会而盟以显昭明。”(晋臣叔向语)刘熙《释名·释言语》解释云:“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今方言仍有将“盟”读为“明”的。在口语中,盟誓也说成明誓;在书面上,“盟誓”也写成“明誓”。正是缘于“盟”之为词乃源于“明”这个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上】【囧部】武兵切(méng)
(𧖸)《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𥁰。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𥁰,杀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从囧从血。
𥂗,篆文从朙。
𧖽,古文从明。
说文解字注
“𥁰”注:各本下从血,今正。
“《周礼》曰:‘国有疑则𧖸。’”注:《周礼·司盟》职“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郑云:“有疑,不协也。”
“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嵗一𥁰”注:“再相与会”四字当作“再朝而会,再会”六字,转写之误也。昭十三年《左传》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嵗聘以志业,闲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杜云:“三年而一朝,六年而一会,十二年而一盟。”
“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注:《司盟》职曰:“北面诏明神。”僖二十八年《左传》曰:“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襄十一年:“载书曰:或闲兹盟,司慎、司命,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按,今《左传·襄十一年》“盟”与“命”二字互譌。陆、孔皆不能正。许合《周礼》《左传》为言,谓司慎、司命为明神之首,司慎、司命盖《大宗伯职》之司中、司命,文昌宫弟五、弟四星也。《尚书大传》注,司中作司人。○又按,天之司盟,见《觐礼》注,然则《左传》正文不容轻改。
“𥁰,杀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注:朱,小徐及《周礼》作“珠”。今依大徐本。立,当为“莅”。莅,临也。《曲礼》曰:“莅牲曰盟”。是也。《玉府》职曰:“若合诸侯,则共珠盤玉敦”,郑云:“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朱盤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玉敦,歃血玉器。”《戎右》职曰:“赞牛耳桃茢。”《左传》曰:“诸候盟,谁执牛耳?”
“从囧”注:囧,明也。《左传》所谓“昭明於神”,冡上诏司慎、司命言。
“皿声”注:锴皿作“血”,云:“声字衍”,铉因作“从血”,删“声”字,今与篆体皆正。按,盟与孟皆皿声,故孟津、盟津通用。今音武兵切,古音在十部,读如芒,亦举形声包会意。朱盤、玉敦,器也,故从皿。
“𥂗”注:各本下从血,今正。
“篆文从朙”注:朙,小篆文也,故𥂗为小篆,锴本云“古文从朙”,非也。
“盟”注:各本下从血,今正。
“古文从明”注:明者,朙之古文也,故古文𥂗作𧖽。锴本云:“籀文”,非也。𥁰者,𥂗之籀文。先籀后篆者,以其囧之属也。今人皆作盟,不从小篆作𥂗者,犹皆作明,不作朙也。
广韵
武兵切,平庚明 ‖ 明声阳部(míng,今读méng)
盟,盟约,杀牲歃血也。《周礼》有司盟。
莫更切,去映明 ‖ 明声阳部(mèng)
盟,盟津。又音明。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盟·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8
古文:𢄾
《唐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并音明。
《释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类篇》:誓约也。
又信也。《书·吕刑》:罔中于信,以覆诅盟。《周礼·春官·盟祝》注:盟诅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疏:盟者,盟将来。诅者,诅往过。《春秋正义》: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礼·曲礼》:涖牲曰盟。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书成,乃歃血读书。
又盟府司,盟之官也。《左传·僖五年》:藏於盟府。
又《集韵》武永切,明上声。义同。
又《集韵》眉病切,明去声。《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郭象读。
又《字汇补》谟耕切,音萌。义同上。徐邈读。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莫更切。与孟通。地名。《左传·隐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内邑名。《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於盟津。《书·禹贡》:作孟津。
又泽名。《前汉·地理志》:道荷泽,被盟猪。注:今南京虞城县西北孟诸泽是也。《书·禹贡》:作孟猪。
又叶莫郎切,音茫。《诗·小雅》: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史记·序传》: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又叶莫浪切,茫去声。《黄庭经》: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
说文》本作𧖸,从血。篆作𥂗。《字汇》:俗通从皿,故附皿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明”大“皿”扁。“明”,主体居上半格,顶部“日”略低,底部“月”低;“日”和“月”分列竖中线两侧,“日”底部在横中线,“月”,撇笔伸向“日”下。“皿”,居下居中;框内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末笔长横左右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9:31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