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气凌人
汉语成语
盛气凌人(拼音:shèng qì líng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成语出处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盛气凌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赵国赵太后执政,秦国趁此机会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非常疼爱小儿子长安君,不肯把他送到齐国去。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谏,太后始终不答应。最后她对左右说:“今后若再有人来劝我,我定要吐他一脸口水。”老臣触詟来见太后,太后想,一定又是来劝我的,心中厌恶,脸上露出怒气,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等着他来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但触詟进来后,先是表示因年老体衰,未能多来看望太后而深感歉意,而后又拉起了家常,太后以为他是来看望她的,情绪也缓和了下来。
触詟见此情景,便向太后说出了一件心事。他请求太后把他自己15岁的小儿子舒棋安排在王宫卫队,因为他喜欢小儿子,怎奈自己老了,此事就托请太后照顾。
赵太后见这位老臣为小儿子的事如此恳切,便问道:“你们男人家也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吗?”“比女人更喜欢。”触詟回答。“女人们对小儿子才更喜欢呢。”赵太后不禁笑出声来。触詟趁机说:“我觉得您更喜欢女儿,您对长安君的喜欢,比不上您对你女儿燕后的喜欢。”“不,你弄错了,我更喜欢我小儿子长安君。”太后坦然地说。触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转人正题,对赵太后说:“您喜欢女儿,所以她嫁到了燕国,你祈祷上天,希望她不要回来,指望她生个儿子继承王位,您这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但对长安君,尽管您使长安君身居高位,封给他肥美的土地,让他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您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一旦您离开人世,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的长远利益着想,您爱他不如爱您的女儿。”触詟的一番议论使太后幡然醒悟,欣然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了。齐国很快发兵救赵。秦国听说齐国发兵,便撒军回国了。
成语寓意
盛气凌人的赵太后,最终也没有顺着自己的心意,留下儿子。论原因,还是归于赵太后在触龙面前自觉理亏。触龙为赵太后分析形势,认为放公主做人质是对各方都有利的选择。有些人自觉地气势盛于他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实际上却毫无能力去真正做事。这样的人,犹如纸老虎,不攻自破。总之,情绪上的反抗,只是短暂的、不实的。能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成语运用
“盛气凌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元·杨载《赵孟俯頫行状》:“论事厉声色,盛气凌人,若好己胜者,刚直太过,故多怨焉。”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老舍四世同堂》六四:“大赤包有时候确是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巴金》一一:“王氏轻蔑地看了陈姨太一眼,把嘴一扁,盛气凌人地答道:‘没有人跟你说话,哪个要你插嘴?’”
成语辨析
【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形容傲慢骄横,气焰压人(凌:侵犯,欺侮)。
咄咄逼人:形容声势汹汹,使人感到似乎有一种力量在胁逼自己(咄咄:使人惊恐的声音)。两者都有气势盛,使人难堪的意思,但有区别:
1、意义不同。
1)“盛气凌人”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咄咄逼人”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2)“盛气凌人”只能形容“势”,不能形容“声”;“咄咄逼人”可以形容“势”,也可以形容“声”。
2、用法不同。“咄咄逼人”可修饰“目光”:“盛气凌人”不能这么用。
示例:
1、(1)梦莉品学兼优,父母的宠爱并没有令她盛气凌人,刁蛮无理。(张欣《浮世缘》)
(2)这些盛气凌人的家伙被圈在里面,很快就变得与一伙叫化子相仿。(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2、(1)“你敢说你天天吃食堂?”朱小北的声调咄咄逼人。(万方《幸福派》)
(2)“你,你爱他吗?那个钳工。”“不,我不知道……”她避开了弟弟咄咄逼人的目光,垂下眼睛说。(张抗抗《爱的权利》)
参考资料
盛气凌人.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20:5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