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拼音:shèng,ché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
西周金文。此字本义是把东西放在器皿中,后分化出名词义,特指盛装在祭器中的谷物,由此还引申为整饬、端正,以上意义都读chéng。由本义还引申出盛满、丰盛、众多,并由此引申为兴旺、繁茂、美好,由盛满义引申为极点、顶点,由此进一步引申为很、非常,以上读shèng。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
皿,
成声,形旁“皿”表示和容器有关。今见最早的“盛”字出自西周,声符作“戊”,是“成”省声(图A),东周也有如此省声的。春秋时代,也有把声符省成“戈”的(图2)。未省的声符“成”是在“戊”形内加一短横,或加一带圆点或圆圈的竖笔,其圆点或圆圈是由竖笔中间的肥处演变而来。楚系文字声符内部写作“A”形,影响了《说文》小篆。秦系诅楚文、琅邪刻石字声符承西周,是“戊”形内加短竖,但短竖上接横线,隶变作“成”。又诅楚文讹从“血”,或是受楚系文字“皿”之变形影响,也或是偶然笔误。本义是盛装、容纳。分化出名词义,特指盛装在祭器中的谷物,即《说文》所谓“黍稷在器中以祀者”。由本义还引申为整饬、端正。以上意义都读chéng。由本义还引申出一些意义,都读shèng,大致是:引申为盛满、丰盛、众多,由此引申为兴旺、壮盛、强大、繁茂、繁荣、深厚、美好,由盛满义引申为极点、顶点,由此进一步引申为很、非常。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从皿成声。氏征切
说文解字注
黍稷在器中㠯祀者也。
盛者,实於器中之名也。故亦𧦝器为盛。如左传旨酒一盛、丧大记食粥於盛是也。引伸为凡丰满之偁。今人分平去。古不分也。如左传盛服将朝。盛音成。本亦作成。
从皿。成声。
形声包会意。小徐无声字。会意兼形声也。氏征切。十二部。
康熙字典
《唐韵》氏征切。《
集韵》《
韵会》《正韵》时征切,𠀤音成。《说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书·泰誓》:牺牲粢盛。传: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礼·天官》:甸师掌帅其属,耕耨王藉,以共齍盛。注:谓黍稷稻粱之属,可盛簠簋者。
又器名。《左传·哀十三年》:旨酒一盛。注:一器也。《礼·丧大记》:食粥於盛不盥。注:谓今时杯杅也。
又《广韵》受也。《诗·召南》:于以盛之,维筐及筥。《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
又成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白盛。注: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
又盛服,严饰也。《左传·宣二年》:宣子盛服将朝。注:盛,音成。本或作成。
又防堤也。《尔雅·释山》:山如防者盛。疏:盛,读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又山名。《前汉·郊祀志》:日主祠盛山。注:在东莱不夜县。注:盛,音成。
又国名。《公羊传·隐五年》:秋衞师入盛。注:盛,音成。《左传》作郕。
又《唐韵》丞政切。《集韵》《韵会》《正韵》时正切,𠀤成去声。《博雅》:多也。《广韵》:长也。《增韵》:大也。茂也。《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礼·月令》: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中庸》:官盛任使。《史记·循吏传》:世俗盛美。《
吕氏春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又极也。《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又犹嘉也。
张衡《
东京赋》: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又受物曰盛。《前汉·东方朔传》:壷者,所以盛也。师古注:叶音去声。
又地名。《前汉·武帝纪》:南巡狩至於盛唐。《魏书·神元帝纪》:魏始祖迁於定襄之盛乐。
又姓。《後汉·西羌传》: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时盛国之後。《
穆天子传》: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赐之。上姬之长,是曰盛门。注:盛,国名,盛姬,王同姓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