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通“ 鉴 ”。监生的凭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再看那大纸包的,是一张监照,一张候选通判的官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他到得上海 来,就
盘缠断绝了。此刻拿了一张监照,两个奖札,在这里兜卖。”
监生有四种: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恩监”是蒙满八族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学生考取国子监以及圣贤后裔入监者;“荫监”分“恩荫”、“难荫”,
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文官四品、外任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可荫子一人入监读书,称为“
恩荫”;凡任职三年期满后死于职守的(
顺治九年规定三品以上)可以荫一子入监读书,称为“难荫”;“优监”指由优秀附生入监学习者;“例监”则是
庶民通过捐纳资财不经过府、州、县学而获得监照的。
本文所附监照,是天津府庆云县刘冠荣在捐铜局捐输资财后准作贡生(即
监生)而给予的监照,该生属“例监”,不属正途出身。刘冠荣时年51岁,身材中等,面赤有须,那年是
咸丰六年(1856年)5月,监照上还开列三代——曾祖、祖、父的名号。此监照高56厘米,宽48厘米,在对折骑缝处可能与存根盖有骑缝章,并行编号。咸丰六年(1856年)正处于太平天国革命高涨时期,使清政府面临窘境,国库空虚,故花钱买官、花钱买功名之风较盛。
昨日,一张保存完好的清朝
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在
武汉收藏品市场现身。专家称,这件史料距今近300年,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十分珍贵。这张长51厘米、宽40厘米,保存完好的监照,由收藏者
肖琴学偶然淘得。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为“康熙50年(1711年)九月十日”。监照下端分别是朱批大字“实”(银已收)、“行”(同意)。
监照为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颁发的
文凭,也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颁发监照要求严格,要详细核查三代名讳,以证实其家境是否清白,更重要的是持照人要具备足够财力。据史料记载,当时取得监照“起价”为108两纹银。不过有了监照只是取得了做官资格。要做官,还必须有户部颁发的“户部执照”。
《内乡县衙览要》中记载:此现象始于
明代景泰中期,清代更加泛滥,监生可以用资纳捐,大部分并没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