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静脉曲张
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的综合征
盆腔静脉曲张症又称盆腔淤血综合征,系妇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的综合征,绝大多数是30~50岁的经产妇。
病理表现
病变特点与临床表现
解剖学上看盆腔静脉数量多,呈丛样分布,各静脉丛间均有相互的交通支连接,且管壁薄弱,大都无静脉瓣结构,血流相对缓慢,缺少相应动脉博动辅助回流;而盆腔组织结构疏松,缺乏支持作用,易受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形成本病。盆腔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子宫均匀性增大,子宫内膜及浆膜下静脉淤血、水肿、宫颈亦可水肿增大,卵巢水肿,有时可呈囊状。子宫静脉和两侧卵巢静脉可显著迂曲扩张。
临床症状主要有腰骶部、下腹部坠痛,并在经前加重以及月经紊乱,经量多色暗红,经期延长等表现。
声像图表现
经腹二维声像图:○1子宫轻度均匀性增大,且不同程度的后倾后屈位。○2子宫两侧及附件区显示串珠状或蜂窝状的无回声区,最宽的内径约0.5~0.8cm。重度者可导致子宫肌壁内小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微小静脉扩张呈静脉窦。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壁增厚,内有网格状的无回声区。子宫壁内扩张的血管亦可见相互连通,并可见曲张静脉内云雾状滞缓流动的血流。
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检测
CDFI对本病的诊断有独特价值,能进一步验证上述二维图像内是否为扩张的静脉血管。主要表现为上述子宫旁串珠状或蜂窝状无回声区呈蓝、红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
根据上述超声表现结合临床所见可高度提示或诊断本病。但需注意与其他引起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疾病鉴别。主要有髂总静脉受压狭窄或阻塞后以及髂静脉内血栓形成等也可导致盆腔静脉广泛淤血、扩张、迂曲,其声像图及CDFI均类似。但仔细向上追踪上述血管有否改变及盆腔肿块的图像,而且多为单侧静脉扩张可资鉴别。
临床意义
X线盆腔静脉造影检查虽是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症的可靠方法,但有一定的损伤性和和受某些条件的限制。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尤其是CDFI可在较早期提示盆腔淤血症的诊断,可以清晰显示静脉淤血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并可进行分级。应用经腹超声还可以与其他盆腔血管疾病作出鉴别。因此,超声检查为诊断盆腔淤血症的首选。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1)轻症者,每日午睡及晚上睡眠时采取曲腿侧俯卧位,患侧在上方,同时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严重者加做胸膝卧位,每日2次,每次10~15min。(2)应用利尿剂以减轻组织水肿,常可减轻经前瘀血症状。(3)有子宫脱垂或明显盆底松弛者可使用子宫托。(4)如站立时症状加重者,可采取周期性休息,以减轻盆腔静脉瘀血,亦可改变坐位工作。
手术治疗
适用于少数选择病例,宜取慎重态度,手术方法有:(1)圆韧带悬吊术及骶韧带缩短术:适用于肥大、后位的子宫,患者年龄较轻、欲保留子宫及附件者。此术已很少应用。(2)阔韧带裂伤筋膜横行修补术:适用于尚需生育而阔韧带底部筋膜裂伤而致的严重盆腔瘀血症患者。(3)经腹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适用于40岁以上或近绝经期的妇女,应将曲张的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尽多的切除。(4)神经切断术:偶尔可行骶前神经切断或子宫骶骨韧带和子宫颈神经丛的切断术。
预防方法
由于盆腔静脉淤血,血液循环不畅,可引起下腹疼痛、恶露多、自带增多,还可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出现痔疮等。
防治该病的方法,除去外界和人为因素,做好产后调养,加强腹肌、盆底肌肉和下肢肌肉的锻炼。
1、产后注意卧床体息,避免长时间的下蹲、站立、坐的姿势。
2、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若有便秘发生,应早晚服蜂蜜一匙,多吃治疗便秘的食物及食疗方。
3、经确诊为盆腔淤血者,可按摩下腹部,用手掌在下腹部作正反方向圆形按摩,并同时在尾慨部进行上下来回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15遍。
4、做缩肛运动,每天做5 -6次,每次收缩10 -20次。
5、可采用膝胸卧位锻炼,即胸部紧贴床,臀部抬高,大腿必须与小腿呈直角,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6、卧床休息时,最好多采取侧卧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卧床可采取头低脚高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5 21:11
目录
概述
病理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