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唇鲨(学名:Triakis scyllium)是皱唇鲨科、皱唇鲨属的一种鲨鱼。体颇延长,前部粗大,后部细小。头平扁而略短。吻短,吻端宽圆。眼椭圆形,眼眶隆脊明显,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长如叶片状;远离口裂;不具口鼻沟。口裂呈浅弧状;上唇沟延伸几与上颌缝合部相对;齿多而近似刀状,上下颌齿同形,多行在使用,每齿均具一中央齿头,向后或向外弯曲,两侧各具1-2小齿尖。喷水孔小。盾鳞具3棘突2纵脊。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二背鳍较小;前缘圆凸,后缘深凹,上角钝尖,下角延长尖突;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内角之上方或稍后;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之前;腹、臀鳍皆较第二背鳍小;胸鳍等大或略大于第一背鳍,成鱼呈宽三角形;尾鳍狭长,稍大于头长,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稍突出,中部较低,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圆钝。体灰褐带紫色,腹面淡色,沿体侧具许多宽鞍状斑及散布稀疏之黑点,随着成长而黑点渐消失。
刚出生的幼鲨体长113毫米。成年体长可达150厘米。体颇延长,前部较粗大,后部细小。头宽扁,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下方无凹洼。吻中长,背视弧形,前缘广圆,侧视钝尖。眼中大,椭圆形,瞬褶平横外露,外侧有一深沟,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稍近,眼径与
鼻孔长约相等。鼻孔宽大,几横行,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许多,鼻间隔中宽,比鼻孔大1.3-1.6倍;前鼻瓣似袋盖状突出,几盖没出水孔,后鼻瓣无半环状薄膜。口宽大,浅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小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等于口宽的1/4-2/7;下颌较短,口闭时上颌齿露出,下颌齿在缝合处稍露。唇褶发达,
上唇褶宽扁而长,外侧具一深沟,向前直延,褶长等于上颌长的1/2强;下唇褶比上唇褶稍短小,后侧亦具1深沟,褶长等于下颌长的1/2强。齿细小而多,紧密地排列,多行在使用,每齿具一中齿头,向后或向外弯斜,每侧具1-2小齿头。喷水孔小,长椭圆形,位于眼后,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
鳃孔5个,中大,中间3个较宽,最后1个较狭,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3棘突,中间1棘突较长大,具2纵嵴,侧嵴短,纵嵴有时不完全。
背鳍2个;第一背鳍距腹鳍比距胸鳍稍近,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幼小者)或稍后,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上方;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同型而稍小,起点前于
臀鳍起点,基底长约与距尾基的距离相等。
尾鳍中长,约为全长的2/9,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稍圆形突出,中部颇宽而短,中部与后部间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圆钝,后缘斜直。臀鳍比第二背鳍小许多,起点几与第二背鳍基底中部相对,外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伸越第二背鳍下角。
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小,近方形,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和里角钝圆;鳍脚宽扁,后端钝尖。胸鳍比第一背鳍稍大,后缘稍凹,外角钝圆,里角广圆,鳍端伸达或伸越第一背鳍起点。
体灰褐带紫色,具暗褐色横纹13条;吻上1条(有时不显明),两眼间隔处1条(有时也不显明),第一背鳍前方3条,第一背鳍基底下方2条,背鳍间隔处2条,第二背鳍基底下方2条,第二背鳍后方2条(最后1条有时不显明);暗色的横纹上具不规则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最大的斑点可与眼径等大。腹面白色。各鳍褐色,有时也具黑色斑点。
皱唇鲨为温带大陆架和岛架近海底栖鳖,通常生活在近海浅水区,更喜欢在河口、港湾浅水域,特别是有底藻覆盖的砂泥地,能忍受低盐度。主食小鱼、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如食鳀、青鳞、黄鲫、蓝点鲅、梭鱼等鱼类。通常是孤独的,尽管有些可能聚集在底部的休息区。
雄鲨性成熟时长99-108厘米。卵胎生,无卵黄囊胎盘,怀卵7-23粒,产仔期5-6月份。每产10-24仔。它们从春季到夏季出生,根据位置的不同,皱唇鲨通常聚集在多岩石的地方。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