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病理细胞(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ce,简称DFSP)是一种常见于成人躯干真皮内低度恶性的
软组织肿瘤。1925年由Hoffman首先命名,以后陆续有报道。国内外文献DFSP的
细胞学、
病理组织学及组织发生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针吸细胞研究
针吸细胞学已广泛用于
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但能否用于
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仍有争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针吸细胞学在诊断软组织肿瘤中的价值。Akerman等[1]作了前瞻性的研究,结论是针吸细胞学诊断软组织
良性肿瘤的符合率为96%,
恶性肿瘤为85%。有关DFSP的针吸细胞学国外文献罕见,杨小玲等[2]1972年起对105例DFSP的针吸细胞学进行了研究,其中82例作了病理组织学对照,良、恶性肿瘤符合率为87%,直接诊断DFSP的符合率为85%。说明针吸细胞学诊断DFSP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其细胞学特点,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DFSP针吸细胞学特征为:1.短梭形瘤细胞,成团排列,似花瓣状为主要特征。2.卵圆形细胞散在于涂片之中,结合好发部位及肿瘤凸出于皮肤则可诊断。细胞学上应主要与(1)高分化
纤维肉瘤(2)粘液型
脂肪肉瘤(3)
神经鞘瘤(4)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关系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诊断要点为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瘤细胞,核分裂像较少,异型性较低,密集的梭形瘤细胞与胶原纤维,围绕一个中心作放射状排列,称为车辐状结构(亦称“Storiform”结构),本瘤的组织学特征,具有诊断意义。根据DFSP的组织学变异特点,文献中提到有以下几个亚型:
1.经典型:特点同上所述。
2.纤维肉瘤样型DFSP(FS样型),亦称伴有纤维内瘤样区域的DFSP,一般是指在原发性肿瘤中有约50%经典型DFSP区域外,另外部分为纤维肉瘤样区域,原为经典型DFSP复发后出现有明显的鱼骨样纤维肉瘤样的成分,是由Penner[3]1951年首次提出。Wrotnowski等[4]1988年复习文献并报道6例,Ding统计伴有纤维肉瘤样区域的复发率为89%,高于单纯型DFSP20~49%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OnodaNi等[5]报道1例DFSP二次复发后出现系统性转移,尸检发现皮肤、肺、脑、甲状腺、胰腺、胃、小肠,大腿肌肉内转移瘤,并强调这种转移性肿瘤均有鱼骨样排列的纤维肉瘤样区域,但“Storiform”区明显减少,纤维肉瘤样型应与纤维肉瘤鉴别,虽然纤维肉瘤样型DFSP比普通亚型的DFSP预后差,但比纤维肉瘤预后要好。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型(简称MFH样型)由Enzinger和Weiss[6]首次提出,DFSP中出现与MFH类似的区域,Ding-J等[7]报道1例38岁妇女,原发腹壁为典型的DFSP,术后1年复发瘤中出现有MFH的成分。病人于首次手术后的8.5年第4次复发死亡,此型特点:肿瘤较表浅,镜下主要为恶性瘤细胞排列成“Storiform”结构,与DFSP类似,但前者或多或少的存在非典型
组织细胞样瘤细胞,畸形核瘤巨细胞及易见的核分裂像。伴有MFH样型DFSP复发时间短,比型主要与MFH鉴别。虽然MFH也有典型的“Storiform”结构,但发病部位深。瘤细胞的多形性,易见的病理性核分裂及免疫组化:AAT弱阳性,CAM5.2或S-100蛋白阴性,有助于与DFSP鉴别。MFH样型的DFSP预后比MFH要好。
4.粘液型DFSP(MyxoidDFSP)指在DFSP中部分有粘液变的区域,这种
粘液样变区域常见于复发性肿瘤。粘液型DFSP,特征为(1)经典型的DFSP车辐样结构减少或消失,(2)
梭形细胞和星型细胞随意排列,(3)间质粘液变明显,(4)细胞异型性小而核分裂较典型的DFSP增多,间质薄壁血管散在,Enzinger提到当粘液变明显,“Storiform”结构不典型的情况下,应注意与粘液型脂肪肉瘤鉴别。
5.色素型又称Bednar瘤,此型色素可多可少,有些含大量色素,以致肿瘤外观呈黑色,而有些黑色素含量极少,仅在光镜下见到。对DFSP中的色素成分有人认为是肿瘤成分之一,也有人认为DFSP中的黑色素细胞可能来源于DFSP表皮内或毛囊内的黑色素细胞,仅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非肿瘤性成分,Ding等[8]报道6例色素型DFSP的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显示,Bednar瘤的梭形细胞没有神经细胞分化而支持纤维母细胞来源,并指出含黑色素细胞的DFSP的复发率较低,预后较好。
国外文献均提到,DFSP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对于临床的诊断、治疗,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五个亚型中经典型、粘液样型、色素型及
硬化性血管瘤样型预后较好,FS样型及MFH样型预后较差。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DFSP的亚型中均有“Storiform”这一结构。
免疫组化研究:
Smirnov等[9]采用
免疫荧光标记,在纤维肉瘤内发现有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纤维Ⅰ、Ⅱ、Ⅲ型,没有Ⅳ型,其中Ⅲ型明显多于Ⅰ型,而在滑膜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及DFSP中含胶原纤维Ⅳ型较多,可能为组织细胞源性。
Leong等[10](10)对37例纤维黄色瘤作了一系列免疫组化,包括α-1-ACT,α-1-AT,Lysozyme,铁蛋白,Leu-M1抗原,花生凝集素受体,结论是将DFSP,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MFH归于组织细胞源性的肿瘤范畴。
Lautier等[11]采用PAP法对26例DFSP作免疫组化,包括S-100蛋白,Leu-7抗源,NSE,Lysozyme,α-1-AT,α-1-ACT,Cytokeratin,Desmin,Vimentin和第ⅥⅡ因子相关抗原,结果:肿瘤细胞仅对Vimentin有反应。故认为这种结果支持DFSP起源于纤维母细胞,而不支持神经源性或组织细胞源性。
近来的研究中认为CD34在DFSP的诊断,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对切除部位肿瘤的残存有反应,Abenoza等[12~14]认为CD34是一种针对DFSP的特异性抗原,表达为强阳性,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之一,特别用于对组织学有变异的DFSP的鉴别。
电镜研究进展
Hashimoto等[6,15,16]观察DFSP的超微结构,发现瘤细胞具有细长胞浆突起,片段基板及胞膜下吞饮小泡,但细胞连接、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等少见,认为DFSP具有神经内衣细胞和神经周细胞的一些特点,向
雪旺氏细胞分化。国内胡颖川等[7]也对14例DFSP进行观察,研究表明:DFSP很可能起源于真皮内具有多种分化潜力的原始间叶细胞,它既可向神经周细胞分化,同时又可向纤维母细胞分化。SchmoeckelC等[8]发现DFSP细胞内有较多扩张的
粗面内质网,细胞外的
胶原纤维,认为可能来自于纤维母细胞。
DFSP的组织发生探讨
有关DFSP的组织发生一直是有争议的,尽管开展了免疫组化及电镜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1)神经组织源性,(2)组织细胞源性,(3)纤维母细胞源性,(4)国内胡氏提出的DFSP瘤细胞的异质性,很可能起源于真皮内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特别是向神经周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