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书院
河南省辉县市私人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他以私人创办为主,将教学和研究、图书的收藏和校对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组织。从明到清的数百年间,百泉书院几度兴衰,名噪全国,在中国的书院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基本简介
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百泉书院创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极书院,明代改为百泉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9月),皇帝游览百泉,百泉曾为乾隆行宫(亦称翠华行宫),其后恢复教育功能。民国时期仍办学不止,有着极高的景观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辉县志》载:“百泉书院旧在县西五里苏门山麓,百泉之左,即太极书院。始于宋代,借山水之灵秀,为求道兴学之佳地。历代名士景从学聚,苏门百泉名著华夏。”
百泉书院的创始
百泉书院宋元时称为太极书院,位于百泉湖东岸。创建时间为宋,到了元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关键人物是姚枢,姚枢曾任燕京(北京)行台郎中,1141年辞官来辉隐居,耕荒种田,耕读自乐,自刊《小学》《论孟》等书,散之四方,以惠学者。慕姚枢之名,1250年,著名学者许衡窦默也从河内(河南沁阳)、肥乡(河北大名)来到百泉。他们在太极书院内,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无所不授。不论学生出身贵贱、智商高低,他们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学者皆有所得。百泉弹丸之地,遂成理学渊薮。一时担簦负芨者,络绎于道,使得太极书院与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创办的鹅湖书院并驾齐驱。因当时的许多名臣和学者都曾受学于此,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意即理学兴起于宋代的洛阳,发扬光大在元朝的辉县苏门山)之说。
书院的历史变迁
姚枢等人离开百泉后,太极书院渐渐萧落。到了明代成化年间,沉寂了220余年的太极书院又得以复兴。河南提学佥事(省级主管教育的官员)吴伯通、知府张谦在太极书院旧址上,又建起了百泉书院。
据当时的参政大学士刘建《百泉书院记》载:“(百泉书院)于成化庚子(1480年)4月始建,至壬寅(1482年)3月竣工,历时两年。凡为屋三重(即三进院),为楹六十有二,匾其前曰‘先贤祠’,内祀周敦颐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张栻、吕东莱、许衡10人,另以姚枢、窦默二人配享;中曰‘讲道堂’,左右为斋凡八(即八排房);后曰‘主敬堂’,左右为斋凡四(即四排房),合匾之曰‘百泉书院’”。由此可见,百泉书院的规模在当时已经非常宏大了。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遭李自成军队围攻,决水淹城,省贡院遂移至百泉院。自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共历6科,后改为科举考试的地方。
清顺治、康熙二朝,是百泉书院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顺治七年(1650年),一代大儒孙奇逢自河北来辉,在百泉书院主讲“夏峰之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使得百泉书院与襄城李来章主持的嵩阳书院、柘城窦克勤主持的朱阳书院三足鼎立,驰名中州。李来章是孙奇逢的弟子,窦克勤又拜孙奇逢的弟子耿介为师传习百泉之学,所以嵩阳书院、朱阳书院及李来章后创的南阳书院、紫云书院及广东连山书院等,都已是百泉之学的一传、再传之学。百泉书院不仅在中州独占鳌头,还同浙江的姚江书院、陕西的磋中书院一起,站在全国诸多书院的前列。
清乾隆七年,百泉书院又行重修,规模 较前更为恢弘。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将百泉书院改为行宫。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周际华立《学约十条》(立学、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城),并将书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辉县城内。光绪末年,西风东渐,学堂勃兴,百泉书院停办(其旧址在今辉县城内书院街)。
书院的人文特色
百泉书院特色
历史上的百泉书院很有特色,首先是院址的选择上与一般的书院不同,官学大多设在京都或城市,而百泉书院却选择了风景秀丽的百泉湖畔,这绝不是偶然的。书院的前身是“太极书院”,讲学的内容主要是《易经》,易学是极重视天人关系的,因此,“太极书院”在院址的选择上强调天人合一,把自然环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大自然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再者百泉书院藏书丰富,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宋代时印刷术进步很快,刊刻图书质量高、数量多,无形中促进了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百泉书院作为历代的知名学府,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著作。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书院建有刻印机构,因此书院里藏书刻书盛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这种风气一直保持到清末。直到今天,辉县市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百泉书院的藏书1万多册,以及清代学者孙奇逢的刻印书版数千块。
另外,百泉书院还有一个特点: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书院采取“门户开放”的教学原则,来者不拒,走者不留。当时各书院的主讲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张载等人的政治主张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派不同,因此他们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书院而不必放弃自己信仰的学派。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地位
百泉书院在历代文化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有时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南移,文化也跟着南迁了。以至于到了今天,百泉湖的东岸上只有一片绿树红墙,城内也只留下一个徒有虚名的书院街,百泉书院永远从中原大地上消失了。
但是,百泉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其办学模式仍为很多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它是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在,文人学士向往之地方。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任何另一种形式能如书院这样呈现得这般自由。百泉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办学者传办,没有政府认可与资助,这为今天的民办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还有,百泉书院这种办学模式是弘扬文明,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载体,它和河南文化有着难解难分的姻缘关系,纵观百泉书院在历史上的三起三落,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它在中原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百泉书院从五代末年创立到清代,历时近千年,从宋代开始,又数度成为中原地区理学研究的核心,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像苏门山一样万古长青,像百泉湖一样永不枯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1:18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