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须公(Mystus numerus)是指一种亚
广盐性鱼类。在分类上属鲶形目(silurjfOmles),鱼尝科,鱼尝属。原产地为马来西亚、
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在马来西亚白须公分布于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直至上游的缓流水域,也可常见于湖泊和水坝。其适应性强、易繁殖、生活习性广、抗病力强、肉质结实清香、不带泥土味儿。白须公正常生活适温22-30
摄氏度。白须公的鱼口距离鱼眼非常遥远,整个头拱起像一座山峰。白须厘米布于整个中国台湾海域。
俗名
大花串、须甘、东京瓜仔、铜镜触仔、长吻丝鲹。
形态特征
白须公体长侧扁,头部扁平,吻短。最长可长到65厘米,最重可达到5公斤。腹鳍和臀鳍长,呈丝状,鱼体背为亮银色,身体略呈菱形。体长几乎等于体高,身体颜头部高大,头背色为银白色。轮廓隆起,像山坡般陡斜。
盛产期
全年皆有。
产地
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
生态环境
白须公正常生活适温22-30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2-25摄氏度,温度下限为12-16摄氏度,当水温低于12摄氏度时即开始死亡.适应PH值在7.0-8.2之间。 该鱼食性杂,幼苗以浮游动植物为食,成鱼食谱很广,各种水生幼小动植物、有机碎屑、昆虫都吃,也吃小鱼虾以及蟹、贝等。
生活习性
白须公属近海或外海的中至底层鱼类,幼鱼的泳术很差,故常拟态成水母于海中漂浮以逃避捕摄者追捕,有时也会随潮水漂至岸边或海湾内,直至成长后各鱼鳍才发育完成,泳术随成长而改为巡游,待成长为成鱼则极少出现于近海。体长可达1.65米。
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食配合饲料。性成熟晚,繁殖季节为每年的2-10月。有池塘单养、混养、网箱养殖等多种形式。
鱼池条件
进排水方便的池塘即可。前期水位100-150厘米。后期150-250厘米,要求通风向阳,日照充足。
放养密度
采用高密度养殖方式每立方米可放养10-25尾。池塘亩放1000-1500尾,网箱100-200尾/立方米。
饵料投喂
刚入池的鱼苗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因此需肥水下池,也可泼豆浆,喂蛋黄。几天后,幼鱼可摄食小颗粒的人工
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在上午9:30-10:00和下午4:00-5:00各喂一次,每次最适投喂量为八九成饱,投喂量要均匀,忌中间断食。饲料蛋白质含量要在40%左右。
水质管理
(1)水色的调节:春季池水要肥一点,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之间,要一次施足基肥。夏秋季因水温较高,鱼的摄食活动也旺盛,池水中代谢物和残饵也较多,应按照“量少勤施”的原则,将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之间。
(2)春季低温时,
鱼池灌浅水,有利于提高水温,繁殖天然生物;夏季加到最高水位,使下层水温不至于过高。如果引用水温较低的溪水或者泉水饲养该鱼,在注入池塘前使之经过一段的流程,或在贮水池贮存一定的时间,以提高水温。在风力大的地区,可在池塘近旁种植丛林防风,使池塘保持一定的水温。
(3)提高水中的溶氧:向鱼池注入新水或换水是增加溶氧的一种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启用增氧机,以提高单产。
(4)PH值的调节:定期向
鱼池中施用
生石灰,能有效地调节水质的酸碱度。一般每隔20天左右使用一次,高温季节可缩短为15天左右一次。生石灰的用量是每亩15-25公斤,用水溶解后除去残渣,取上层的石灰浆全池泼洒。在白须公的养殖过程中,只要加强养殖池水的
水质管理,几乎不会发生疾病。
垂钓技巧
我国的河流中,白须公是最普遍的鱼类。它的生存能力强,不论是清澈的溪流还是浑浊的河水,皆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小白须公几乎可以在河流的任何部分找到,不管是水潭的漩涡后面还是急促的主流边。白须公会在下午或黄昏后开始出来找寻食物,这时是钓白须公的最佳时机。有时,夜晚也能有很好的收获。最佳的标点是水塘排水缓慢的部分或是主流边流水缓慢的地带。
如果你的目标是体型较大的白须公,最好的时机是洪水或是河水泛滥之时,白须公会由主河迁移到因洪水导致水涨而水流变得愈加停滞的支流。如果你发现这样的标点,使用蚯蚓和蠕虫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白须公有时能用
拟饵钓获,可是这只是例外的情况。一般上,拟饵对白须公的效率可说是非常低,若以科学理论来说明白须公或是
猫鱼科如塘虱会咬拟饵的情况,比较有可能的原因是它们为了自卫,才会突击和追咬在它们巢穴范围内出现的拟饵。既然白须公是底栖性鱼类,你必须使用深潜型的拟饵才会有可能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