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中药:植物芍药干燥根
白芍,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
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相关配伍
治妇人胁痛香附子四两(黄子醋二碗,盐一两,煮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朱氏集验医方》芍药汤)
用法用量
6~15g。
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炮制方法
1、白芍,洗净,润逶,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3、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生理特性
1、芍药,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花两性,数朵生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花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离生,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2、毛果芍药,植物形态特征与芍药的主要区别是心皮和幼果密生柔毛,成熟的蓇葖果疏被柔毛。
生长环境
1、芍药,生于山坡草地和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2、毛果芍药,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鉴别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踞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性状
1、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
3、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相关论述
1、《本经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
3、《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00:49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禁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