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海燕
鹱形目南海燕科海岛
白脸海燕(学名:Pelagodroma marina)为鹱形目南海燕科的一种小型海鸟。它是单型属Pelagodroma的唯一成员。是一种标志性的远洋物种,以其独特的羽毛和海上行为而闻名。该物种体长21厘米,翼展41-43厘米,体重40-70克。头部为白色,帽子和眼罩为深色,上体为棕色,飞羽为黑色,下体为白色。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腿和脚(直接飞行时伸出尾尖很多)微黑色,有宽而暗的乳黄色网状物。两性相似,但雌性翅膀和尾巴可能略大。
形态特征
白脸海燕体长21厘米,翼展41-43厘米,体重40-70克。是一种中等体型,长喙长尾,棕灰色和白色相间的戴面罩的暴风海燕。从眼睛到后耳上覆羽的头冠和面罩为深棕灰色,与包括前额和长而宽的眼眉在内的白色面部形成对比,后颈到上臀部和上翼上覆羽为棕灰色,大上覆羽的尖端颜色较浅,形成相对较窄的白色横带,尾羽为黑色,下臀部和上尾上覆羽为浅灰色;在磨损的羽毛中,深棕灰色区域变得更呈土褐色,翼纹更加明显;尾巴呈黑色;下翼在上覆羽上为白色,在外主飞羽的裸露基部为白色,其余为深灰色;下体除颈侧宽阔的部分棕灰色颈圈外为白色;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腿和脚(直接飞行时伸出尾尖很多)微黑色,有宽而暗的乳黄色网状物。两性相似,但雌性翅膀和尾巴可能略大。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毛最新鲜时,上体羽毛的浅色边缘和尖端往往更宽,根据换羽情况可能呈现灰色或棕色,而尾叉通常比成鸟浅。
近种区别
白脸海燕可能会与体型明显较大的白喉海燕,下翅完全黑色的环叉尾海燕混淆。
栖息环境
白脸海燕是一种生活在海洋和远洋的物种;繁殖季节期间和繁殖季节外,通常都离陆地有一段距离,群居地除外。在孤立的岛屿上繁殖,通常在平坦、沙地、草本植被低矮的地方;也在岩石地区和斜坡上繁殖。
生活习性
行为
白脸海燕捕鱼时看起来真的像是用腿贴近水面,似乎在水面上弹跳。只能从繁殖地附近的海岸观察到。喜欢在沙质小岛筑巢。主要靠翅膀拍打和浸入水中进食;也会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偶尔会潜水(但可能只是为了逃离感知到的捕食者)。可能主要在夜间进食。很少跟随行驶的船只,但在静止的船只(例如拖网渔船)周围觅食,很容易被鱼饵吸引,并且已知会跟随鲸类,成群进食时会聚集成大群。
声音
食性
主要以浮游甲壳类动物为食,其他也吃表层浮游生物和小鱼,还有一些鱿鱼和海黾,以及快速移动的海洋昆虫。会吃掉扔到船外的鱼内脏。主要在飞行中进食,但也可以短暂降落在水面上。通常在夜间进食。
分布范围
留鸟: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繁殖地:葡萄牙;
游荡:荷兰和英国。
在欧洲,该物种几乎全部在马德拉群岛(葡萄牙)繁殖,在加那利群岛(西班牙)也有少量种群。
繁殖方式
白脸海燕一般在当地春季和夏季繁殖;在沙土中挖洞,或者更罕见地在岩石缝隙中定居。产下一枚卵。孵化持续约2个月,雌雄每3-5天轮流孵化一次。雏鸟出生时覆盖着浅灰色绒毛,出生后约4天被成鸟羽毛。在飞走之前在巢中停留52-67天。3岁左右性成熟。
该物种只在繁殖时上岸。在葡萄牙的萨维奇群岛,据报道产卵时间为3月中旬至6月初,每次产一枚卵。鸟类通常在沙质土壤中挖掘长洞穴,厚厚的植被会遮住入口。萨维奇群岛的繁殖地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主要是冰叶日中花,其根部可以稳定非常沙质的土壤。该物种从3月到9月出现在繁殖岛上,并可能分散到北美东海岸附近的地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12月18日——濒危(EN)种。
种群现状
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77,800-111,000对,相当于155,000-222,000只成熟个体。整个种群分布在欧盟28国。
趋势解释:在欧洲和欧盟28国,种群规模估计正在经历未知幅度的持续下降。该物种的栖息面积(AOO)非常小,再加上其分布地点数量少且数量持续下降,符合分布范围标准B下的濒危阈值,因此在欧洲和欧盟28国均被评估为濒危。该地区以外没有显著的物种替补潜力,因此最终类别保持不变。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08: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