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庙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庙,又名“白云山白云观”,明清道庙古建筑群,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黄河西岸的白云山上;白云山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增建。
历史沿革
白云山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增建。从《敕建道大藏经阁记》和《题白云山藏金阁十六韵首引》两块碑刻记载可知,白云观建于万历乙巳年,即明万历三十三年,是集地方官绅和信众共同之力修建而成,碑文称“即会抚镇、道府、州司建庙于山”。
白云观初创之后,随即引起地方政府重视。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陕西省布政使颁布谕帖,招募5名全真派道士,赶赴白云观主持庙务。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白云观成为享受朝廷赐额的上品宫观。明神宗在赐额的同时还特降敕谕,赐予白云观《道藏》一部,同时赐予醮金若干以修建藏经阁。藏经阁建成之后,又陆续修建了三清殿、超然阁、东岳殿、关圣殿、碧霞宫等重要神殿。
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朝廷无力顾及道教活动,白云观逐渐淡出朝廷视野。白云观也几度被乱兵占领,神殿遭到破坏,《道藏》经书也遗失数十册。在民间香会的支持下,白云观得以重建。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增修三清殿。
经过多年战乱,白云观宫殿遭到毁坏,破败不堪。清朝初期,在地方绅士马饮洙、刘步春等人的支持下,道人李守鹄、李太松等人通过募捐的形式对白云观的三清殿、城隍七圣楼、药王殿、考校殿与鼓楼二楼等进行修缮补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创建五龙宫,三十年(1691年),改建圣母祠,四十七年到五十年(1708年—1711年),两次补修真武大殿。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修建魁星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农历九月初九,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至白云山,同群众坐在一起看“反徐州”。看完戏,对陪同他的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说:“白云山庙观,这是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政府要出个布告重点保护,不准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前,白云山庙一直保持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貌,1966年,破四旧时山上所有的神像被拆毁,建筑也遭到很大破坏,直到1980年后才开始陆续维修庙观,塑立神像,逐渐恢复了从前的风貌。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展,白云山庙新建了许多建筑,如山门、入口庭院、神路中“白云圣境”石牌坊、元辰殿、东升桥、白云山会馆、八卦平台等建筑,将白云山庙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规模,并且完善了旅游的配套设施,使白云山庙有了更全面发展的条件。
佳县投资30余万元编制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和《白云山道教事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白云山会馆、北线旅游公路、白云广场、民居庄园、双龙阁、煜畅亭、悟道壁等景点和服务设施;建设了滴翠园、静园、怡园、玫瑰园等园林点,并对上山道路和白云山进行了大面积绿化;还新建了白云山天一广场、会议中心、论道亭。
建筑格局
白云山庙有四座山门,灵宫殿与山门合设,也有三清殿,并且依据自身的地形环境形成了神、膳、舍、园四个部分,其中膳、舍两部分被合成一部分,按照功能特性也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宗教空间;二是“膳、舍”,即为道士生活、及香客提供的食宿空间;三是“园”,是由最初道家经营的药圃、菜园演变成现在宗教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园林空间。
真人洞门厅之上,悬挂大明敕《白云洞》字匾,距离真人洞数丈之远,有“三圣楼”。过了四天门,又进人白云山庙观主殿,“真武祖师”,这是白云山供奉的主神。正殿两侧有武祖祠,钟鼓楼。大殿院内耸立两株参天古柏,两根铁旗杆,石雕狮子一对,石龙九盘,殿顶屋脊的龙兽,浮彩壁画栩栩如生。大殿堂内肃静森严,正面座定万斤重的真武祖师大铜像,千斤重的小铜像,两侧站着十大元帅,门厅之上悬挂历代精致匾额,壁上有八洞神仙画像。
正殿对面是“乐台”,俗称“戏台”,建筑精巧。正殿大院内也是道教活动场所。东西两侧的钟鼓楼,钟楼挂古钟,鼓楼有大鼓一面。
正殿以北,穿过一条小桥是“三官殿”,桥上有木坊,结构精巧奇美,由层层斗拱套制而成,坊楣上书“三元考校”,“云录三品”。北行是“藏经阁”,继续上行过“超然阁”,即达玉皇楼。
“碧霞宫”在东岳殿之前,内有“圣母祠”西侧从南向北,山顶上还耸立着一座秀挺的“魁星楼”。
白云山庙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地貌多为丘陵状,层层下落的布局方式在陕北民居中十分多见,今佳县县城中依然可见依照着这种方式布局建造的大量民居。白云山庙的布局方式,也同样才用了层层下落的方式,不仅主体建筑群如此布局,西面道院也是同样。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这样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得自然、和谐。
主要建筑
真武大殿
真武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原为七架前后廊歇山建筑,清康熙年间加建一四架带前廊卷棚,作为前殿。它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真武大帝。真武大殿坐北朝南,平面从南向北伸展,由两部分组成,前殿是后来加建的卷棚部分,后殿柱网外围一圈檐柱,室内有三排金柱。真武大殿两侧有武祖祠,钟鼓楼。大殿院内耸立两株参天古柏,两根铁旗杆,石雕狮子一对,石龙九盘,殿顶屋脊的龙兽,浮彩壁画栩栩如生。大殿堂内肃静森严,正面座定万斤重的真武祖师大铜像,千斤重的小铜像,两侧站着十大元帅,门厅之上悬挂历代精致匾额,壁上有八洞神仙画像。
乐楼
乐楼与真武大殿正对面,又称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悬山屋顶,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建,现为歇山式建筑。建筑精巧,正殿大院内也是道教活动场所。
乐楼是建筑群中装饰最多的建筑,从立面上可以看出在檐下大木结构上充满了复杂的彩画、浮雕、木雕等等,有龙、凤、花草、人物等各种题材。天花上有各种动物图案彩画,整个建筑显得热闹、世俗,建筑本身的功能通过这些装饰很好的表达出来。
藏经阁
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楼阁上下两层,古雅清静,明神宗颁赐的经卷即藏于此处。藏经阁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有前廊。底层明间北墙向北突出,成“凸”字形,供奉太上老君。山墙上有琉璃墀头,显示了藏经阁皇家的赦建地位。
玉皇阁
玉皇阁是白云山庙观主要建筑之一,楼台高大,楼宇两层结构,三层挑檐,八卦顶巍然屹立。楼旁有“文昌阁”、“五老殿”、“圣父圣母殿”,建筑精巧。
三清殿
三清殿院内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殿于两侧,站在玉皇楼之峰顶,四周一望,可见白云山庙观全景和涛涛南流的黄河及连绵的吕梁山脉。三清殿为独立的四合院,有山门,正殿,左右配殿。据县志记载始建于宋代,但具体形制不详,扩建于明崇祯年间,正殿由三开间变为五开间。
文物遗存
白云山庙现存大小建筑99余处,庙宇殿堂54处,总面积达12.1万平方米。白云山庙内有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95余块,此外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皇帝亲颁圣旨一道、御赐道藏4726卷。白云山庙保存明清以来所建殿堂楼阁,参差错落,还保存有石龙、石狮、浮雕、石刻、书法、古钟、大鼓等大量珍贵文物和民间艺术精萃。
历史文化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真武祖师诞生日)、四月八日(真武祖师修炼得道之日)、九月九日(真武祖师飞天成仙之日)白云山庙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宗教活动。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白云山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白云山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云山庙会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云山庙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黄河西岸的白云山上。
交通信息
从佳县汽车站自驾前往白云山庙,路程大约11公里,约需18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9: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